杨绍伯
宣汉是土家族聚居地,土家人的风土人情在画册里得到多方面的展示:三六九赶场、坝坝宴、迎亲场面、摆手舞、钱棍舞、薅草锣鼓、余门拳,等等,都有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作者用工笔画手法,精细描绘,人物和景象惟妙惟肖。画作是无声的语言,但纸笔传情,画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情融于水。
朱良志
《幽雅阅读》修订版。作者通过对国画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画作的介绍,将国画作者的人生经历、境界和追求揭示出来,同时在介绍过程中将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流于笔端,读来颇具启发意义。全书文字优美,意境高远,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横溢的才气及深刻的人文情怀。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画的品味之作,作者走到绘画的背后,去揣摩那里深藏的画家心灵隐微,那些曾经感动过画家的幽深生命体验。在作者看来,中国画就是一瓶生命的清供。 
扬之水 著
《〈李煦四季行乐图〉丛考》是历史收藏之“落花深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具体内容是对古代人物画的写真图一支中添加背景、以四季为别的“四景”组图之《李煦四季行乐图》进行的考证。从其类别、图式形成、名称叫响、题材兴盛与发展演变、构图要素的宏观考,到此图细部的解析与鉴赏、友朋题赞,再到对画者李煦的生平考,作者的文字细致、精到,加上与文字结合得丝丝入扣的美图,处处古风怡人。
 
 
 
柯平著、马叙绘
蔬菜、豆腐等等素食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须臾不可缺却平凡得毫不起眼的食物,本书恰是一本以日常生活当中的素食为主要吟咏对象的、形式别具一格的书画集(散文加绘画);茄子、白菜、水芹旱芹、莼菜、莲藕、萝卜、玉米、马铃薯……,文字作者柯平钩沉史料,谈古论今,娓娓道来,将这些平凡质朴的食物的前世今生讲述得趣味横生又意味深长,绘画作者马叙极富文人气质的丹青笔墨更为文字增添了多重的趣味和意蕴。在他们的文字中和画笔下,平凡的素食焕发出了独特的魅力,质朴之中凝聚了人生的真谛。本书向读者展示了消费时代两位深具人文情怀和细腻的感受力的作家和画家是怎样在市井和红尘中继续保持精神思考的习惯,把自己思想的痕迹不经意地流露在日常生活当中。
陈绶祥 著
“中国画”一词大约出现在明末,当时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发现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故而称中国的画为“中国画”(俗称 “国画”),后来国画逐渐称为一个社会文化概念。本书即是从“国画”一词的社会文化概念出发,探讨了“国画”这一概念诞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国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的20世纪里,“国画”所面临的一系列抉择,以及它所肩负的政治文化使命。进而,陈绶祥又从“画”字的诞生、字形结构、字义演变,总结“国画”的内涵。他还从国画这一绘画艺术形态的起源——原始时代的彩陶、岩画等,以及国画的技法、题材等,来分析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特质。
 
 
魏姝
本书质朴平实地阐述了中国画重传承、重写意、重空灵和重抽象的特点,引领读者进入中国画的丰富世界。从起源、特点、精神、经典赏析、翻译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画进行介绍,同时将中国画与西方画作对比,并解析中国画在西方艺术市场发展中遭遇瓶颈的原因。精准专业的中国画翻译有助于提升西方观者对中国画的认知程序,推动东方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附录中中国画术语的英文解释,为东西方观者进行深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