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徐春

    本书从自然观、历史观、价值观三个维度,深入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自然观的历史演进形成现代科学的有机论世界观,给生态文明奠定了哲学基础;以唯物史观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为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而提出的时代问题,人类文明转型却是历史发展的趋向;环境伦理思想在现代环境保护意识觉醒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体系化,成为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基础。20世纪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逻辑产生的生态负效应的社会批判,为科学、理性地驾驭资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理论借鉴。

    ¥80.8
  • 礼以玉成——早期玉器与用玉制度研究

    孙庆伟

    玉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身份标志,玉器的使用则是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玉之辨”“玉之用”“玉之埋”和“玉之史”四个主题,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三个维度,对当时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综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国早期玉器所蕴含的礼制传统和政治文化内涵。玉文化中国独具特色、传承不息的重要文化特征,也是深受大众关注的话题,本书聚焦于“古玉”,相信会获得众多爱好者的关注。

    ¥94.4
  • 跑题之意趣:拜伦的《唐璜》

    丁宏为

    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长诗《唐璜》是闻名遐迩的英国诗坛巨著,其篇幅长达16000个诗行,且未完成。该诗以欧洲史上的唐璜传奇为载体,却突破各类界域,故事的走向常出人意料,局部文脉也旁逸斜出,频频汇入貌似无关的内容,包括诗人本人对时下热点议题的快意感评,最终自成一体,既属于自己的时代,又融之不入,因“异类”而成经典。作品之如此,仍留有解读的空间。这本学术著作以“跑题”概念涵盖这部长诗中的种种相关现象,将广义上的跑题行为视作富含文思和哲思意义的探究对象,并借助思想史、西方史诗传统、文艺潮流、反讽手法、宗教文化、表意套式以及女性焦点人物等维度,挖掘不同层面、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跑题脉络所具有的特定意义。本书推进过程与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评论观点亦有较多互动,并借此勾勒作者自己的思考角度,总体上形成一则以西方重要文学著作为工作面的跨越文化界线的学术言说。

    ¥94.4
  •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前沿问题探讨

    林锋

    本书是对晚年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所做的深入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反思西方、苏联学界笔记解读模式是非得失的基础上,本书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性质、主题、历史地位,并与流行见解进行了深入的学术对话。对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作者思索、研究长达二十年之久。本书学术积淀深厚,内容丰富,极具前沿性和争鸣性,观点及其论证富有新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的观点及所做的论证值得学界同行关注和回应。

    ¥63.2
  • 当代文化发展的理论审视

    丰子义 等

    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本书立足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视域,全面呈现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深入揭示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特征与新趋势,细致探讨日常心理、大众文化与理论思潮等不同层面文化的发展动向,着重分析文化发展机制的当代转换,围绕文化生产与消费、传承与创新、传播与交流、分化与整合等热点提出新的见解,力图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思考,奠定哲学基础。

    ¥84
  • 艺术学理论要略

    王一川

    《艺术学理论要略》基于对现代学科制度的了解,系统地介绍了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缘起、问题意识、总体构架和焦点话题,在中外艺术理论互通基础上梳理了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管理、艺术教育、艺术遗产等学科分支间相互关系,全面地展现出艺术学理论学科成长为成熟学科的整体图景,澄清了有关该学科的一些关切与疑虑,还通过学科分支个案例释而有针对性地给青年学人讲述了艺术学研习之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科指南。该书对艺术学专业师生及包括文学、音乐、美术、影视、戏剧和设计等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师生都具有借鉴意义。

    ¥64
  • 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

    李麒麟

    该部专著主要研究的是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传统下知识归属语句的语境敏感性现象,集中考察了刻画知识归属语句语境敏感性现象的语言哲学模型,在当前新兴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式下,澄清了心理学、实践代价或者成本、知识归属的直觉判定等因素对于认知场景的刻画以及相关知识归属判定的影响机制,揭示出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相关现象的哲学层面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澄清了针对知识归属现象的种种理论误解,进而有效地展示了影响知识归属语句判定的诸多要素与语境敏感性现象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理论关联与概念差异。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评估了关于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主张及其相关语言哲学理论在当代知识论传统问题研究上的效用,结合知识的怀疑论、知识的实用价值等问题,评估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理论所带来的理论后承。最后,借助对于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判定的直觉及其相关心理现象的研究,本书进一步深化了相关问题在当代哲学研究当中的意义。

    ¥44
  • 普通话“了1”“了2”的语法异质性

    范晓蕾

    本书通过尽量充分地观察语言事实,证明普通话的时体词“了1”“了2”共时上存在梯度异质性。具体而言,这两个“了”句法性质上皆存在“动相补语→助词”的连续统,它们均有多个时体功能,这可称为“汉语‘了’的梯度异质假设”。该假设的直接证据来自普通话“了1”“了2”的分布态势和语义效果,间接证据是北方方言里“了”类词的语音变体现象。另外,全书的分析支持了雅洪托夫(1958)以来提出的“了1”“了2”是时体混合标记的观点,认为两个“了”除却标示结果达成、完整体等情状体貌义,它们的大多数功能还兼有相对非将来时的意义。

    ¥70.4
  • 土地与自由:墨西哥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动员研究

    董经胜

    本书梳理了西方学术界"农民学"研究的发展,总结了墨西哥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书的研究思路。本书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角度,对墨西哥独立以来的农业发展、农村社会的变革和农民动员进行了系统考察,试图通过历史分析探讨以下问题:在墨西哥现代化进程中,促使农民动员、组织乃至拿起武器发动革命的根本因素是什么?何种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大地产制还是小农制,更加有助于实现农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较为合理的收入分配和政治社会稳定?墨西哥的经验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有何启示?

    ¥54.4
  • 哲学史视域下的先秦儒家《诗》学研究

    孟庆楠

    中国古代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论说与解释展开的,儒家围绕《诗经》展开的讨论无疑是古代经典之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在《诗》学发展的历程中,先秦儒家《诗》学从根本上改变了王官学时代的《诗》学传统。儒家以更为自由和开放的学术姿态,将对社会危机的深刻反思融入到了《诗》学讨论之中,并由此重塑了《诗》的经典意义与经典性格。本书即针对《诗》学发展的这一重要阶段展开讨论,力图揭示先秦儒家《诗》学的历史渊源、传承形式、解释方法,特别在哲学史视域下系统地梳理先秦儒家论诗解诗的思想内涵。

    ¥52
  • 西班牙语习语研究

    张慧玲

    本著作的研究对象是西班牙语习语,从西班牙语习语的界定、特征、分类、形成理据、转换能力、句法功能、语用功能及翻译实践等方面对西班牙语习语进行了综合研究,反映了西班牙语习语研究的过程与现状,为西班牙语学习者、西班牙语教学工作者及西班牙语习语研究者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与启发。总体看来,我国国内对西班牙语习语的研究不仅远远落后于西班牙本土学术界,而且也落后于我国国内英语等语种的习语研究。国内学术界对西班牙语习语的研究面窄而且笼统,缺乏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西班牙语学习和教学缺乏指导作用。本著作紧扣文化这一关键词,从各个方面对西班牙语习语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浅出的阐述和探讨。全书结构严谨,观点新颖,内容丰富,视角独特,融理论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西班牙语习语研究者、西班牙语教学工作者及西班牙语学习者和爱好者都会有所帮助。

    ¥38.4
  •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赵家祥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等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全书导论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实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途径和根本方法六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约2万字。全书共分五编:第一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的整体性,约10万字;第二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整体性,约6万字;第三编: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理论的整体性,约8万字;第四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规律理论的整体性,约9字;第五遍:社会发展道路及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理论的整体性,越是14万字。

    ¥86.4
  • 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

    欧阳哲生

    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举足轻重,其历史地位堪与汉、唐长安媲美。本书以研究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三朝来京的西方传教士和遣使的“北京经验”(The Beijing Experience)为主,着重探讨西人来京的路线、途径,在京居住、生活、活动和通信手段,在京与朝野士人的交往,对北京建筑、风俗、地理、历史的观察和研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情报的搜集与窥探,全景式地深度透析西方视野里的北京形象。

    ¥86.4
  •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第三卷)专题研究

    罗芃

    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30年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以个案和问题为中心,分为“作家作品” “文学史与翻译”“文学理论与概念”“国别文学研究的整体反思”四个板块,共十五章,每章选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作品、事件、现象、概念、体裁、问题等进行深度探讨。“作家作品”板块中的文章以所论作家的出生年月为编排顺序,依次涉及德国作家莱辛、歌德,英国作家罗斯金,俄国作家契诃夫,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阿拉伯作家纪伯伦,法国作家杜拉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等八位作家。他们在各自国家的文学中都具有很高的代表性,但本项目把他们作为重要个案来考察,则主要是针对他们在我国三十多年研究中的典型意义,目的是对他们在我国的接受、传播、阐释、翻译、误读等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进行反思和总结。

    ¥68
  • 改革开放30年的外国文学研究(第二卷)文献综述(下)

    罗芃

    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30年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包括:阿拉伯文学研究、日本文学研究、南亚文学研究、撒哈拉以南文学研究等几个方面。基本上都按照区域或国别文学史的线索来编排各章内容,围绕每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阐述三十多年来我国外国文学界对其所作的研究,以求透过发展的视野见出相关研究的连续性脉络、阶段性特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英国文学研究方面,通过历史线索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国文学研究成果丰厚,研究范围基本涵盖了英国文学史的主要阶段,其中对20世纪英国文学的研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批评系统,对诸作家的研究已从起初的生平、作品的简单介绍、翻译与赏析,逐渐发展到理论研究以及综合框架下的多元探究和文本细读。事实上,这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嬗变也可以用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整体趋势。这种日益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研究趋势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重视对外国文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不无关系

    ¥62.4
  • 改革开放30年的外国文学研究(第一卷)文献综述(上)

    罗芃

    本书从学科史的角度系统地检阅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8)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将描述与分析、综述与讨论、资料性与学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旨在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研究状况的全面调研获得充分的一手资料,将外国文学研究置于一个动态的长程视野中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如实地反映和评价已有的成就,并对存在的问题做出一定的反思。本项研究不仅具有单纯的回顾性质,更有一个向未来延伸的层面,可以为外国文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鉴照,同时也帮助研究者了解和掌握各个具体的分支领域的研究现状,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

    ¥78.4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