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徐春

    本书从自然观、历史观、价值观三个维度,深入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自然观的历史演进形成现代科学的有机论世界观,给生态文明奠定了哲学基础;以唯物史观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为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而提出的时代问题,人类文明转型却是历史发展的趋向;环境伦理思想在现代环境保护意识觉醒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体系化,成为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基础。20世纪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逻辑产生的生态负效应的社会批判,为科学、理性地驾驭资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理论借鉴。

    ¥80.8 电子书
  • 礼以玉成——早期玉器与用玉制度研究

    孙庆伟

    玉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身份标志,玉器的使用则是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玉之辨”“玉之用”“玉之埋”和“玉之史”四个主题,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三个维度,对当时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综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国早期玉器所蕴含的礼制传统和政治文化内涵。玉文化中国独具特色、传承不息的重要文化特征,也是深受大众关注的话题,本书聚焦于“古玉”,相信会获得众多爱好者的关注。

    ¥94.4 电子书
  • 跑题之意趣:拜伦的《唐璜》

    丁宏为

    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长诗《唐璜》是闻名遐迩的英国诗坛巨著,其篇幅长达16000个诗行,且未完成。该诗以欧洲史上的唐璜传奇为载体,却突破各类界域,故事的走向常出人意料,局部文脉也旁逸斜出,频频汇入貌似无关的内容,包括诗人本人对时下热点议题的快意感评,最终自成一体,既属于自己的时代,又融之不入,因“异类”而成经典。作品之如此,仍留有解读的空间。这本学术著作以“跑题”概念涵盖这部长诗中的种种相关现象,将广义上的跑题行为视作富含文思和哲思意义的探究对象,并借助思想史、西方史诗传统、文艺潮流、反讽手法、宗教文化、表意套式以及女性焦点人物等维度,挖掘不同层面、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跑题脉络所具有的特定意义。本书推进过程与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评论观点亦有较多互动,并借此勾勒作者自己的思考角度,总体上形成一则以西方重要文学著作为工作面的跨越文化界线的学术言说。

    ¥94.4 电子书
  •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前沿问题探讨

    林锋

    本书是对晚年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所做的深入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反思西方、苏联学界笔记解读模式是非得失的基础上,本书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性质、主题、历史地位,并与流行见解进行了深入的学术对话。对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作者思索、研究长达二十年之久。本书学术积淀深厚,内容丰富,极具前沿性和争鸣性,观点及其论证富有新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的观点及所做的论证值得学界同行关注和回应。

    ¥63.2 电子书
  • 当代文化发展的理论审视

    丰子义 等

    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本书立足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视域,全面呈现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深入揭示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特征与新趋势,细致探讨日常心理、大众文化与理论思潮等不同层面文化的发展动向,着重分析文化发展机制的当代转换,围绕文化生产与消费、传承与创新、传播与交流、分化与整合等热点提出新的见解,力图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思考,奠定哲学基础。

    ¥84 电子书
  • 艺术学理论要略

    王一川

    《艺术学理论要略》基于对现代学科制度的了解,系统地介绍了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缘起、问题意识、总体构架和焦点话题,在中外艺术理论互通基础上梳理了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管理、艺术教育、艺术遗产等学科分支间相互关系,全面地展现出艺术学理论学科成长为成熟学科的整体图景,澄清了有关该学科的一些关切与疑虑,还通过学科分支个案例释而有针对性地给青年学人讲述了艺术学研习之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科指南。该书对艺术学专业师生及包括文学、音乐、美术、影视、戏剧和设计等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师生都具有借鉴意义。

    ¥64 电子书
  • 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

    李麒麟

    该部专著主要研究的是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传统下知识归属语句的语境敏感性现象,集中考察了刻画知识归属语句语境敏感性现象的语言哲学模型,在当前新兴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式下,澄清了心理学、实践代价或者成本、知识归属的直觉判定等因素对于认知场景的刻画以及相关知识归属判定的影响机制,揭示出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相关现象的哲学层面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澄清了针对知识归属现象的种种理论误解,进而有效地展示了影响知识归属语句判定的诸多要素与语境敏感性现象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理论关联与概念差异。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评估了关于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主张及其相关语言哲学理论在当代知识论传统问题研究上的效用,结合知识的怀疑论、知识的实用价值等问题,评估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理论所带来的理论后承。最后,借助对于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判定的直觉及其相关心理现象的研究,本书进一步深化了相关问题在当代哲学研究当中的意义。

    ¥44 电子书
  • 普通话“了1”“了2”的语法异质性

    范晓蕾

    本书通过尽量充分地观察语言事实,证明普通话的时体词“了1”“了2”共时上存在梯度异质性。具体而言,这两个“了”句法性质上皆存在“动相补语→助词”的连续统,它们均有多个时体功能,这可称为“汉语‘了’的梯度异质假设”。该假设的直接证据来自普通话“了1”“了2”的分布态势和语义效果,间接证据是北方方言里“了”类词的语音变体现象。另外,全书的分析支持了雅洪托夫(1958)以来提出的“了1”“了2”是时体混合标记的观点,认为两个“了”除却标示结果达成、完整体等情状体貌义,它们的大多数功能还兼有相对非将来时的意义。

    ¥70.4 电子书
  • 土地与自由:墨西哥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动员研究

    董经胜

    本书梳理了西方学术界"农民学"研究的发展,总结了墨西哥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书的研究思路。本书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角度,对墨西哥独立以来的农业发展、农村社会的变革和农民动员进行了系统考察,试图通过历史分析探讨以下问题:在墨西哥现代化进程中,促使农民动员、组织乃至拿起武器发动革命的根本因素是什么?何种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大地产制还是小农制,更加有助于实现农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较为合理的收入分配和政治社会稳定?墨西哥的经验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有何启示?

    ¥54.4 电子书
  • 哲学史视域下的先秦儒家《诗》学研究

    孟庆楠

    中国古代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论说与解释展开的,儒家围绕《诗经》展开的讨论无疑是古代经典之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在《诗》学发展的历程中,先秦儒家《诗》学从根本上改变了王官学时代的《诗》学传统。儒家以更为自由和开放的学术姿态,将对社会危机的深刻反思融入到了《诗》学讨论之中,并由此重塑了《诗》的经典意义与经典性格。本书即针对《诗》学发展的这一重要阶段展开讨论,力图揭示先秦儒家《诗》学的历史渊源、传承形式、解释方法,特别在哲学史视域下系统地梳理先秦儒家论诗解诗的思想内涵。

    ¥52 电子书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