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宇
要想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产业是关键。近年来,重庆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加速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本书分五个部分开展深入研究:第一个部分是系统梳理理论基础和政策背景;第二个部分是全面分析新格局下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第三个部分是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发展及安全情况进行评价;第四个部分是探索成渝地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第五个部分是构建要素、机制、制度保障。本书理论结合实际,为成渝地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也可以为其他区域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示范和借鉴。
刘磊
根据中央精神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现实基础,以提升成渝协同绿色发展水平,打造现代化环境治理和高质量经济增长共同繁荣的区域发展样板为重点,通过全方位的数据挖掘和资料分析,全面展示成渝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包括区域、城市等在碳排放、环境质量、绿色经济、绿色治理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及典型案例。 本书首先从区域协同的角度出发,解析绿色发展的价值内涵,构建多维度绿色发展评价方法并评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状况、协同绿色发展水平;其次基于蒙特卡洛法,结合多情景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Theil-Sen’s 趋势斜率估计等方法, 动态模拟2022~2035年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与低碳政策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多样化的碳排放演化路径, 并识别最可能路径与最优路径;最后基于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绿色发展的现实基础、未来潜力、制度障碍的分析,提出区域协同绿色发展的优化路径,并进一步分析区域协同绿色发展中的多元主体互动模式,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本书能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绿色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信息咨询,助推成渝地区走出中国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汤继强
本书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进行解读:一是梳理成渝双城的历史、近来有关成渝的重要会议、从成渝地区城市群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形成;二是从规划纲要的具体条文解读国家对成都、重庆产业发展的布局以及两个城市不同的定位;三是从多重机会窗口叠加的角度去勾勒和诠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的发展蓝图;四是梳理和总结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五是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的产业、交通等方面进行展望;六是从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去提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践的样板价值,提出”经济圈“的核心要义就是”共富圈“。
龚三乐
本书提出南海经济圈这一新的圈层结构,并针对此目标对象开展深入研究,是满足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实施所需要的新路径的理论研究内容;同时,开创性开展南海经济圈建设相关内容的研究,包括南海海洋一体化开发,环南海主航道国家之间的产业一体化、贸易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等,均为前人甚少或未开展研究之领域;最后,针对最新时局发展,探讨了缓解南海争端、促进共同建设的路径。本书研究后提出中美南海博弈背景下南海经济圈建设的路径。
李新
本书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2023年智库研究成果汇编,供从事新型智库建设实际工作和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的同志借鉴、交流。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智库研究团队紧密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从发展战略、农村改革、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决策咨询研究。校院智库研究团队扎实开展实地调研,深入基层去获取鲜活素材,围绕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将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效对接,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有价值的决策咨询建议,汇编成册,形成该书。
颜璐
农业走绿色发展之路,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不仅是世界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我国现阶段和未来农业发展的根本战略。本书的研究首先在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新疆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四个维度测度了新疆南疆地区绿色发展的特征及水平,构建了农业经营主体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尝试从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发展行为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与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三个方面,随机抽样调查了新疆南疆地区1 100户农户样本,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农业经营主体绿色行为决策中的个体特征、资源禀赋和行为变量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并通过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产生现有农户绿色发展行为可能的原因。绿色农业发展是解决农业环境污染“公地悲剧”的重要路径,涉及多方利益主体,需要多个利益主体一起参与,形成多中心治理体系。从农业环境治理的视角看,绿色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生产经营主体(农户)、消费者、非环境组织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处在绿色农业发展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影响显著不同。最后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发展行为的规范提升,通过国际国内绿色发展;的相关经验与启示,新疆南疆地区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法律保障机制、市场决定机制、公共管理机制、统筹协调机制、创新驱动机制等,根据禁令、新技术、补贴等政策工具,新疆南疆地区要综合运用政策工具,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的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完善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加大宣传和教育,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意识;构建生态种养殖体系,提高农业绿色发展质量;建立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践行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强化基础条件保障,夯实农业绿色发展基础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熊升银,蒋平,吴代彬
本研究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逻辑—指标体系—评价分析”为逻辑主线,试图揭示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进而找出对策。本研究将按照以下基本思路进行:首先,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出发,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过程、内涵和理论推导。其次,结合经济高质发展的内涵体系,构建适用于新发展阶段要求的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法对在研究期内全省和各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再次,采用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揭示研究期内各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特征。最后,提出研究结论和建议。
裴泽庆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之际,省委党校集中全省党校系统科研力量,紧紧围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部署,协作开展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战略部署的科研攻关。《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专题研究》包括三个部分:上篇突出“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中篇突出“贯彻‘五个着力’要求,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下篇突出“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总体谋划”。三个篇章一脉相承、侧重不同,力求通过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做好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战略部署的宣传阐释,进一步凝聚起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力量。
赵青松
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本书首次将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进行研究,并分析以区域FTA建设推动丝路经济带深化升级的路径和策略,丰富了二者的研究内涵。本书分七章内容。首先,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主要困难及原因,提出“一带”建设深化升级的内涵、必要性与实施路径。其次,总结以区域FTA建设推动“一带”深化升级的基础条件、成效及影响,包括中国FTA建设的现状及其影响,中国与“一带”沿线国家的贸易特征及FTA建设的进展与障碍。再次,研究中国与“一带”沿线国家建立FTA的重点区域、国家及经济和贸易效应,分析中国与沿线国家FTA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最后,比较分析世界主要大国和经济体的自贸区战略,提出以区域FTA建设推动丝路经济带深化升级的目标任务、措施及对策建议。
王业斌,王旦,许露元,舒银燕,段艳平
本书遵循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分析层层递进的研究思路,全面、系统展开了金融发展等相关理论阐述,论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理论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与金融发展的事实特征,实证分析了银行业、资本市场、 新金融对于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支持对策。全书由三大部分,共十一章组成。第一大部分为理论分析部分,包含第一章至第四章。其中,第一章为导言部分;第二章为金融支持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的理论源流,系统介绍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功能理论和经济金融化理论等相关理论;第三章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第四章对金融与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地理论分析,深入分析了银行业、资本市场与新金融对实体经济质量的作用机理。第二大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包含第五章至第十章。其中,第五章和第六章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与金融发展的事实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至第十章实证分析了银行业、资本市场、新金融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的影响。第三大部分为对策部分,即第十一章,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促进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王周博,胡文静,刘沁雨,何兴
我国陆路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公私产品供需不充分的问题相互掣肘,是造成我国边地各种社会矛盾的原因之一。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促进了我国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边民的生活水平。本书希望在“结构红利假说”下,通过测度我国边境区域的技术进步效应和结构变迁效应,从理论模型、实证方法和代表区域案例三个角度测算产业结构变迁对边境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到边境区域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何种趋势特征,为当前的边地政策开展加以审视和思考,为之后陆地边地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卢飞
本书在考察发展战略对地区非均衡增长的一般性考察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发展战略对中部崛起的影响效力及作用机制。本书所得结论对我国中部崛起及中部地区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基于文献梳理与理论回顾,构建空间重构与资源错配为传导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结合多维视角进行实证研究。宏观层面考察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地区非平衡增长的影响;中观层面聚焦中部地区,结合空间计量、PSM-DID等方法阐释对中部地区10年空间重构与发展动态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性政策(“两个比照”政策)的经济绩效;微观层面考察开发区政策影响企业成长及地区发展的资源错配渠道。最后提出改善资源错配与提升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熊玲,王舒鹤,贺培科
本书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结合已有文献,确定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演化做了六阶段梳理,从城市的扩展到成渝经济区的产生到城市群的孕育,做了完整的阶段划分,为客观认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历程,分析面临机遇与挑战奠定研究基础。本书从产业、空间、体制机制三个维度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本书还借鉴了已有关于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成果,从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市场机制、规划协调体系、国家政策引导等)、运行机制(高层级城市群协调机构、利益协调机制、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模式等)、保障机制(环境治理合作机制、基础设施保障机制、公共服务共享机制、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等)等方面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协调机制研究框架。
张旭辉,董洪清
教材以攀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编撰,内容主要聚焦于区域转型发展,攀西特色产业发展、财政税收、企业管理等领域的近20个案例。具有以下特点:坚持产教融合,应用为先的实践导向;立足攀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易于和课程教学进度相配合,开展实践教学;三是注重案例的综合性和跨学科特点,适用于经济与管理多个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
孙根紧,何蔓莉
本书基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与地理经济学相关理论,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总体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高铁开通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效应理论分析,高铁开通对旅游产业创新、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旅游产业集聚、旅游消费的影响效应,并以成西高铁与四川省进行特定线路和区域案例分析。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