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萌 末春
尝试以考古发掘所见唐代文物为基础,对照传世史料或出土文书中的记载,以唐人的眼光重新解读当时真实的女性妆束时尚。书中上溯至隋,下及五代,以绮罗(服装)、琳琅(首饰)、粉黛(妆容)、髻鬟(发式)四个篇章,一一考证分述当时各类妆束的名称、款式和组合搭配。选取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 :杨贵妃 、武则天、上官婉儿、聂隐娘、同昌公主……依据现有的考古成果加以适当推测,设计各个人物当时可能妆束,服装、首饰、发型、妆面、场景均有据可考。 书后附一米长卷,梳理唐朝女子的穿衣顺序、化妆步骤,及隋唐近四百年时尚变迁。附赠一套服饰贴纸,参考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俑像设计制作,展现武则天时代的经典穿搭。
许邵艺
本书系统的阐述了黎族,这个最早居住海南岛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人不畏艰辛、顽强拼搏,世代生生不息,并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黎族传统文化。黎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服饰文化的民族。黎族服饰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服饰款式具有古老性和多样性。其中,有被称为人类服饰“活化石”的树皮衣和贯首衣,有儋耳遗风的大耳环,更有传承几千年的黎族简裙及其丰富多彩又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服饰图案。黎族服饰制作技艺堪称一绝,单面织、双面织和双面绣技艺最具代表性。黎族服饰具有方言区差异,也因此而异彩纷呈。黎族服饰及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其历史研究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日益突显出来,成为海南本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黎族服饰具有四大功能;一是黎族服装朴素的实用功能;二是作为区分黎族不同血缘集团及氏族、部落的社会功用,有图腾标志之意义;三是作为人体装饰美之功用,可以说是黎族社会重要的装饰物;四是作为重要旅游文化资源的功用,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旅游品牌作用。
左丘萌、末春
本书依托于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成果,通过对唐宋时期女性服饰、妆容演变进程的梳理,透彻分析唐宋时期的时尚流行,尽展传统服饰之美。严谨考究的服饰研究文章与精美的插图,向读者展现数十位唐宋时期著名女性的衣妆打扮及各种服饰、妆容相关的名物。
唐俊
本书从当前服饰文化全球化、服饰产业化生产下,中外文化形态、民族文化、中外艺术审美差异等方面剖析服饰造型艺术,对现代服饰造型艺术的观念与思维、困惑与魅力进行全新的解析,并尝试探索我国服饰造型艺术的未来之路。本书共六部分,第一部分:从起源到快时尚,第二部分:服装造型艺术的内涵与外延;第三部分:法则的差异;第四部分:观念与思维;第五部分:困惑与魅力;第六部分:繁花似锦的未来。
陆俞志 著
本书为贺州瑶族的服饰文化的研究专著。作者深入贺州瑶族村寨,对贺州瑶族十三个瑶族支系服饰及其文化展开专题调研,从服装设计与服饰美学的角度,探讨贺州瑶族传统服饰的种类、图案及其背后的瑶族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问题,在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之外开辟了一条探讨民族文化的学科道路。在具体的论述中,以实地调研采集到的大量当地瑶族服饰图片为材料支撑,并从色彩应用、构图规律、编制技艺等视角对其进行关于瑶族服饰的美学研究,提炼贺州瑶族服饰的基本元素,总结贺州瑶族服饰的审美观,并回答了贺州瑶族传统服饰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应该保留哪些特色以及如何保留等问题。
赤桦 著
书名为《衣不蔽体》,并非取成语原意,而是另做引申,讲述的是服饰背后的故事。作者将中国近现代服饰演变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今,依次选取各个时段有代表性的服饰,配以生动的图片,讲述中国服饰近百年的演变及其与历史潮流的联动关系,并用符号学的方法解说服装样式细节变动所内含的意义。
 其实,从古至今,服饰都不仅仅是服饰,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休戚相关的。衣服也不仅仅是为了蔽体,其另一面也是身份、阶级、地位的象征。诚如许觉民先生所说,“不同时代的服装变换,晓示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换,这种文化心理又与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透过本书,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服饰的另一面”。
 
 
 
 
韦荣慧
浩浩中华,众多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保存完好的服饰文化,它们以种类繁多的款式、特殊的面料质感、鲜艳夺目的色彩审美、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它蕴涵着的深沉凝重的历史、文化、精神、习俗、宗教等,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本书将引领你用更多彩的目光来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服饰的文化韵致以及它那永远不可能被挖掘穷尽的价值。 此书为我社已出版的“幽雅阅读丛书”精装版,定位于当代人阅读传统文化艺术。
莫艳
本书从服饰史的角度对清代小说中记载的服饰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清代小说中的服饰描写格式、服饰名称构成规律、服饰品种、服饰搭配关系,以及各阶层人物的着装特点等内容。
贾玺增
应景服饰文化以农耕生活为基础,四季景物变化为环境参照,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簪戴鲜花、装饰节物进行情景设定,描画出自然万物的轮回往复,构建出生动和谐、时节有序、内外融合的社会物质与人文生活景象,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文化想象力,彰显了中国古人器以载道的造物思想和审美理想,展现了中国古人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纯熟的制物技巧,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乐观向上、主动进取的民族精神。
杨蕾
本书以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的主体——女红为主要对象,研究其文化生态、造物思想流变规律及其原因和审美特征。 古代女红艺术是中国女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女衣五,中女衣四,下女衣三”,这是一个长期、繁重、密集的劳动过程,女性却以惊人的才华创造了绝妙的女红作品。明清江南女红艺术体现了民族传统造物观念和审美思想,对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有借鉴价值。女红艺术中蕴含丰富的造物文化元素能够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不竭源泉。另外,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造物思想的设计方法也能够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参考。明清江南女红是中国古代女性造物的一段华章,重新领略其艺术光芒并做深入研究,是中国古代设计历史和理论的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对于传统女红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在当代更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黄能福、陈娟娟、黄钢
中华服饰源于旧石器时代,在7000年前,已经发明丝、麻等纺织物缝制的衣冠鞋靴等配套的服饰和用骨、角、贝、玉、陶等材料制造的美化生活的装饰品。中华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创造的丰盛华美的原始服饰文化,举世独步。夏商周时期,中华服饰进入以“礼”为规制的发展阶段,服饰意识与天地同构,内涵深邃。汉代以后,以儒学为理念的服饰制度,使服饰品类和材质工艺不断发展提高。数千年来,华夏服饰不断受到少数民族和域外异质服饰文化的滋养,使中华服饰不断创新和丰富,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服饰传统,为世人所称羡。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