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书架
-
引用
姚遥博士在绪论中很清晰地讲解了“对外宣传”“对外传播”和“公共外交”三个极为相关的概念在我国和西方不同时代的理解差异。他在书中提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美国,公共外交的定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外宣传或对外传播,即通过书刊、广播、电视等手段向外国公众传达本国的政策和价值观,影响外国人对于本国的印象,提升他们对于本国的好感。而近几十年来,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公共外交”这一概念的外延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兴主体。也即,各种有机会进行国际交往的社会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精英人士甚或一般公众承担的公共外交活动开始风生水起了。在中国,公共外交的要义也演化成为:在承担对外宣传职能的政府部门的主导和支持下,公众以自己的故事和体会参与了向世界说明中国——特别是近年来,这一力量及其效果的增强显而易见。
李肇星、赵启正、傅高义作序,白岩松导读。以珍贵档案、翔实案例、清晰脉络,展示对外宣传如何塑造国际舆论,为新中国的对外战略建构国际话语权。 外交部原部长、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李肇星 《新中国对外宣传史》是姚遥博士在国内研究及哈佛大学访学期间辛勤耕耘的收获,为这本书,他查阅了大量中外文档案,采访了许多当事人,请教了不少师长……总的读后感,与我几十年来在老前辈和同龄人帮助下增进中外人民相互了解的心得相通:人民至上,人民万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院长 赵启正 本书将新中国的国际关系史与对外宣传史并行回顾,作者以丰富史料和典型案例为依据,勾画了新中国六十多年来对外宣传事业的历史沿革,对“文革”等不同时期的教训和失误也都没有回避,为我国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和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学理参考与实践启发。 哈佛大学教授、《邓小平时代》作者 傅高义(Ezra F. Vogel) 我的前辈和老师——费正清——哈佛大学汉学研究的开宗学者,“二战”期间曾作为美国外交官常驻战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在那里,他有缘结识了周恩来和龚澎等从事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的中国专家。今天,研究中国的我们这一代洋学者,在姚遥博士所呈现的这段历史中发现了别样的回味。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主持人 白岩松 新的世纪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最令人好奇的谜。回望过去,我们与世界的沟通,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却也有太多失败的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本书像面镜子,照出来路,更照出清晰而坚定的前景,我们正书写着中国与世界间属于明天的历史,不是吗?
- 版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 2014-09-01
- 更新: 2023-10-13
- 书号:9787302360117
- 中图:D820
- 学科:法学政治学法学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