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正文
本书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建立健全社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制度、队伍建设制度、激励保障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构建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育人机制,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本书主要面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青团部门、高校辅导员等群体,也可作为社会各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参考读物。
韩志辉、雍雅君
企业创新的每一步,是为品牌积累和强大做加法。企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品牌思维。本书提出了具有理论指导性和实战可操作性的品牌战略的双定位理论,并结合企业案例进行了全面阐述。双定位理论,立足于企业供给侧的创新,同时关注需求侧价值,在消费者心智中找到既有认知又有区隔的价值高地,给企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使企业焕发新的力量。
贾兵兵
清华大学贾兵兵教授的新作 《<联合国海 法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研究—附件七仲裁实践》,该书结合“南海仲cai案”,对《联合国海 法公约》第十五部分的争端解决机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审视,对其部分条款所涉及的相关*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反思,并结合讨论了其他相关的*司法或仲裁判例。从“南海仲cai案”的具体个案逐渐衍伸到一个更大的宏观视角,从而得出一些具有普遍理论意义和符合维护我国南海海 权益的建设性结论。
钟周、史静寰、[澳] 凯文?麦克康奇
亚洲大学联盟(Asian Universities Alliance)是基于亚洲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由清华大学倡议发起、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15所初创成员共同建立的高校联盟,于2017年4月29日在北京成立。联盟旨在通过加强成员高校间的合作,共同应对亚洲与世界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经济、科技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亚洲大学联盟每年发布高等教育研究报告。本书是联盟出版的第一部报告,内容涵盖亚洲各国的大学发展现状、策略与未来方向,以及亚洲大学联盟的宗旨与发展设想。对于有志于推动亚洲大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研究者,以及对大学教育专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祥
信托制度集财产转移、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等多项功能于一身,具有整合性、灵活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是一项其他类似制度无法比拟的优秀制度。股权信托以股权为桥梁,连接了信托法、公司法、证券法及民法等众多部门法,受托人在处理信托事务过程中,既要遵循信托条款,又要受到信托法、公司法等法律的规制,不同法律之间的碰撞或冲突,造就了股权信托受托人特殊的法律地位,也令受托人不得不面临多重角色、义务及规范之间的冲突。本书探讨了处理该类冲突的一般原理,从信托法和公司法、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等维度分析了受托人的定位,并对受托人负有的忠实义务、谨慎义务、公平对待受益人义务和披露义务等受信义务,尤其是各类义务在股权信托中的特殊性作了深入剖析。作为国内出版的第一篇股权信托博士论文,本书成果为拟设立或从事股权信托的各类主体防范相关法律风险提供了前瞻指引与操作指南。
王公义、唐玲、陈杭平
公证是一种预防性法律制度,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具有的公信力方面的优越性,有助于保障司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也有助于促进我国现代法治建设顺利进行。本书是公证行业干部培训的教材,也是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司法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姜方桃、张瑜、何燕
本书简要介绍食品供应链研究综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综述、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研究综述、国内外食品供应链安全保障现状及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与发达国家存在的主要差距。分析供应链、食品供应链、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预警理论、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理论等有关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食品质量安全管控体系研究的总体框架模型,包括基于供应链视角的食品质量安全事前预警机制、基于供应链视角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中控制机制、基于供应链视角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基于供应链视角的食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系统。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处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期的政府和食品行业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书适合从事于食品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保障研究的企业管理人员、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
杨卫明
教育学会是近代中国教育变革进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驱动力量,折射着“救亡图存”的教育诉求与新式教育发展对于学术研究的急切呼唤。与近代中国其他学科或学术领域的学会类似,教育学会也主要通过召集年会、编辑发行刊物、设置专门机构等近代学会制度应有之举措,搭建起学术研究的平台,联络、汇聚平时散居全国各地的热心教育之士与教育专业人员,进而集成教育家群体之力深入于教育学术研究,不仅为近代中国教育变革摇旗呐喊,推波助澜,而且彰显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研究的制度化色彩。 本书借鉴近代学会制度以及学术体制的有关理论与分析构架,考察教育学会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情形。在概述教育学会产生与发展基础上,既展示教育学会学术研究的制度依托,又以江苏省教育会、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国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社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等为个案,具体呈现教育学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研究从无到有,从导入、搬运到深化的历史进程中或主持或参与,积极助力,促其嬗递与拓展,丰富教育学科理论与方法,直至催生新的教育分支学科的场景,并剖析教育学会与近代中国政府、大学之间的关系,以瞭望教育学会学术研究的限度与调适,之后,从总体上揭示教育学会对中国近代教育学术以及教育学科发展的贡献与局限。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