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梳理了国内外能值理论与建筑交叉研究的进展,对比分析了国内和国外的发展现状,剖析了国外研究优于国内研究的缘由,总结出核心影响因素-能值转换率本土化问题。为解决此核心矛盾,展开了七类建构元素的能值转换率本土化探索,推动了能值理论与我国建筑领域的深度结合,实现了更合理的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能值可持续性定量评估研究。其次,为了精准地实现七类建构元素本土化能值转换率的计算,本书以定额法为切入点,选取水泥、钢材、混凝土、玻璃、砖、陶瓷、水等建筑的基本定额需求单元,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资源、购买资源、化石能源、人工服务、交通运输、行业污染排放等所有关键环节的本土化定额输入,完成七类建构元素的本土化能值转换率计算。计算结果依次如下:水泥为2.56×1012sej/kg (湿料)和2.46×1012sej/kg (干料);钢材为2.29×1015sej/t;混凝土为7.14×1012 sej/kg (40MPa);玻璃为1.8×1012sej/kg (原料角度)和1.71×1012sej/kg (化学组成角度);砖为4.23×1012sej/kg;陶瓷为4.01×1012sej/kg;水为3.40×1012 sej/m3。最后,研究了基于我国本土化能值转换率背景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实例的可持续性效果。同时,在国内和国外两种能值转换率的背景下,对比分析了办公类钢混建筑、商业类钢混建筑和住宅类钢混建筑等的可持续性差异,进一步验证了基于我国本土化能值转换率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结果以三类核心指标-环境负载率、能值产生率和能值可持续性参数为例,办公类钢混建筑案例一和案例二造成的误差比例分别为27.2%,43%,67%和13.55%,16.87%,35.38%;商业类钢混建筑案例一和案例二分别为6.47%,6.18%,9.09%和19.49%,8.82%,26.09%;住宅类钢混建筑案例一和案例二分别为9.37%,18.62%,11.01%和10.23%,25.7%,11.52%。同时,针对三类案例可持续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并对改善效果进行了分析,为钢混建筑下一步的可持续提升指明了方向。
- 版权: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 2022-08-01
- 更新: 2023-07-11
- 书号:9787576600063
- 中图:TU-023
- 学科:工学建筑学工学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