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平,陈红仙,檀永编
本书根据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需要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应用编写。主要内容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与组网技术、支撑技术,重点阐述传感器网络协议的技术标准和传感器网络的常用开发环境,最后介绍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应用例子。
朱和国编著
主要介绍晶体学基础、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材料表面分析、热分析及光谱分析等。晶体学基础包括晶体的宏观、微观对称性、点群与空间群、晶体的投影、倒易点阵等。X射线衍射分析包括X射线的物理学基础、衍射原理及物相鉴定、宏观和微观应力测定、织构分析等应用。透射电子显微分析包括电子衍射、电子光学、电镜结构、原理及其显微结构分析、图像衬度分析和高分辨技术等。表面分析包括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原子探针、俄歇能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结构原理和应用。热分析包括热重分析、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光谱分析包含电子光
成玉宁著
本书针对“数字景观”这一风景园林前沿课题,从“逻辑、结构、方法与运用”等方面首次系统地建构了数字景观概念;从价值与内涵出发,深度解读了“数字景观”的原理;从逻辑、架构与平台入手,阐释了“数字景观”的结构;针对“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方案模拟、数字建造、绩效测控”等景园规划设计环节,总结了“数字景观”的研究与运用方法;从风景园林环境评价、景园规划设计、海绵城市设计、景园色彩设计、景园空间研究、景园行为研究等领域,详细解读“数字景观”的运用与成果。
于涛著
本书首先从中国人的生死观入手,对中国人生死观的发展历程和当今现状进行梳理,对中国殡葬习俗的发展与变迁进行了简要概述,归纳与总结了我国当前殡葬礼仪的倾向和新局面,之后介绍了中国现代公墓的发展历程和设计现状,总结了当前墓园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书通过对城市营销、城市增长模式等概念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梳理,深刻分析中国体制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我国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企业化的倾向,及由此产生的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的经济、社会乃至空间效应、规律和内在机制。在对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反思与检讨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探讨
蒋炎著
本书以威基伍德在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经典设计为研究对象,探寻不同时代背景下设计语言和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产品设计与材料研发、生产管理、市场销售、社会消费、生活方式、艺术审美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通过这一层面的梳理和评析,我们可知陶瓷产品设计历史面貌形成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产品设计的传承与重构这一中心论题展开探讨,以期寻找到解释威基伍德设计历史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吴刚著
该书涵盖了现有的新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并将侧重点放在介绍切合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特性、适应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新型发展方向的新型延性耗能结构体系及不同于现有结构的全新结构体系。力求为读者展示装配式结构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内容包括9章:引言、装配式混凝土延性连接框架体系、装配式混凝土竹节耗能框架体系、装配式混凝土摩擦耗能框架体系、现浇主框架-装配式次框架结构体系、装配式混凝土摇摆墙结构体系、装配式混凝土盒式结构体系、装配式模块悬挂结构体系及结语。
樊浩,孙慕义
本书主要是在东南大学“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卫生法学会等召开的“南京2015年国际生命伦理学论坛暨中国第二届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 以及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生命伦理研究中心和美国匹慈堡大学共同主办的“中美医学人文高峰论坛及科研伦理素质、医学伦理教学能力培训班”两个国际生命伦理学会议主旨发言和大会交流的论文基础之上编辑整理而荟成,共收集文章77篇。所收集的论文反映了伦理学的学术前尚和学科进展,对于当代生命伦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晓明编著
本书根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特点,主要介绍材料的基本性质与工程应用、石材与集料、沥青胶结料、沥青混合料、无机胶凝材料、砂浆、水泥混凝土、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建筑钢材和其他建筑材料。并适当介绍了当代重点工程使用的新材料,如纤维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改性沥青与SMA等。
吴桂昌
棕榈园林为园林行业中民营企业之翘楚,其作品和工程遍布全国各地。在企业成立30周年前后,企业董事长,即本书作者吴桂昌着手营建其私家园林建筑颐真园,以满足家庭团聚、生活、学习及户外游憩、庭院花木、体育娱乐等功能,同时结合工作及与友人交流,兼顾书画及工艺美术的展陈,以“宜居、宜憩、宜聚、宜藏、宜学”。其中新建改建的室内空间共约500平方米,内有客厅、饭厅、会议室、展陈和琴棋书画厅等交流学习空间。全园配置景石与水景,融入岭南园林小品与雕塑,升华园林意境;完善园林植物群落及环屋水系,组成活的景观风貌;利用乔木中下层配置灌丛,丰富层次,点缀湿生植物景观,利用边角地,加强冠幅较大乔木形成隔景。项目建成并在后期理微后,文化创意及效果如预料理想,获得众多来访者的认同。此项目对我国园林文化传承创新有一定参考意义,作者希望通过本书将颐真园作为与各界朋友交流的案例,为同行和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