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前三名——写在北京奥运之前

作者: 吴季松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03-01

电子书 暂不销售 定价:38.0 纸书价格¥29.50,点此比价
  • 收藏

  • 加书架

  • 引用

简介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24万亿美元,而德国为3.26万亿美元,仅差0.61%,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已成定局,这样,中国将在1880年经济总量跌出世界前三名后的128年又重归前三名。 目前世界热议中国的“崛起”,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今年超过德国更成为焦点。从世界历史和人类发展来看,中国的发展是回归,不是崛起。什么是“崛起”呢?英文是“rise”,法文是“sélever”,英法文均有“增长”、“增强”和“复活”的含义。但是,不少外国人对中国“崛起”的理解却是另一种含义,即“兴起”、“陡起”以至“起而反抗”,甚至是“怀着反感地平地陡起应对周边”。后一种理解显然是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今天现状的,因此,也是不正确的。 自1979年起作者游历、考察了90个国家,环绕地球23圈,在国外常驻8年,已按地域出版了一套19本、共达360万字的书。北京奥运开幕在即,作为北京奥申委主席特别助理、北京奥组委总体影响顾问,作者在30年内几乎走遍世界的切身感受是,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德国的1/16,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有占世界1/5的人口,总量位次的回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可能在北京奥运会上位居世界前三名也是如此。中国人民的理想不是崛起以至称霸,而是与全球人民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有着同一个梦想:这就是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和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编辑推荐

不是崛起,是重归:崛起是平地拔起,有如造山运动,显然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而回归是原有的大山复苏、复兴、恢复了绿色的生机,正所谓“雪化山不融,水过岸不行”。拿破仑当年把中国比作“睡狮”,除了选择的运动不妥当(中国从来不是狮子)以外,还是比较贴切的。1949年,在经过109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政治上站起来了,经过127年以后中国又在经济上站起来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独立,必须导致经济的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

更多出版物信息
  • 版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 2008-03-01
  • 作者:吴季松
  • 更新: 2023-06-07
  • 书号:9787302170884
  • 中图:D668
  • 学科:
    法学
    政治学
    法学
    法学

作者信息

吴季松

吴季松:满族,1944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奥组委奥运总体影响项目顾问,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国际科技园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亚洲唯一的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1968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毕业。 1979—1981年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访问学者在欧洲原子能联营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芳特诺核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从事核能和平利用、清洁能源的研究。 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处副处长(代处长),副教授。 1985—1986年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学科综合研究应用于经济发展”专题研究,研究期间考察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等7国;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项目研究报告(英文),创意知识经济。 1990年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参赞,副代表(对外),教授。 1992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部门高技术与环境顾问。 1995年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研究室主任。 1995年任北京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第4届世界大会副主席。 1997年任澳大利亚帕斯第6届世界科技园区大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 1998年任全国节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 1998年任德国汉诺威2000年世界博览会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9年参加于华盛顿美国国务院举行的第2届中美环境与发展高级论坛,并做首席发言。 2000年参加荷兰海牙第二届世界水论坛及部长级会议,代表中国出席高官预备会。 2001年任北京奥中委主席特别助理及刘淇主席顾问。 2002年为中国政府推荐联合国环境署(UNEP)环境奖候选人,博士生导师。 2003年参加日本东京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及部长级会议。 2003—2007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2004年参加摩洛哥马拉喀什国际水协世界大会并做主旨发言,会上入选国际水协大奖候选人。 2004年任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 2005年获“国际科技园区荣誉会员奖”,作者是该组织成立21年来世界上第7个获奖者。 2005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任北京市科协常务理事、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 自1979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自然与资源》《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国内外高层次环境与资源会议上发表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高技术产业化、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文章百余篇,专著有《知识经济》、《循环经济》、《21世纪社会的新细胞——科技工业园区》《“信息高速公路”通向何方?》《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中国可以不缺水》《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和《循环经济教程》。 其中《知识经济》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行销27万余册。《中国可以不缺水》受到国家领导人、广大水利工作者和公众高度重视。《新循环经济学》受到中国经济学界高度重视,在意大利和日本演讲,意大利第一大报《共和国报》和日本第四大报《日本经济新闻》分别发布消息,2005年由意大利EFFE ELLE出版社全文出该书英文版,为我国经济学界在发达国家出版的为数不多的几部著作之一。 开创并主持制定、监督实施我国首批水生态系统恢复规划,包括北京、黑河、塔里木河和使黄河不断流,总投资360亿元,取得明显成果,被朱镕基总理称为“一曲绿色的颂歌”。多次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自1979年至2008年到访过90个国家,著有《看世界》共11册、《看世界——全球生态考察》共6册和《从世界看台湾》(2种),共计360万字,是世界上记述国家最多、字数最多的游记之一。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