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融
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球气候治理演化出一条从规则到行动的清晰轨迹。 然而,气候治理之路崎岖而又充满波折,其中掺杂着政治偏见、交织着利益诉求,这对治理 方案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后巴黎时代,国际气候治理的模式和格局面临着深刻变化,高质量气候治理对差异化减排机制的设计和多样化评估方式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书面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需求和气候政策综合评估的国际研究前沿,围绕气候治理综合评估方法及其应用展开系统研究。 国际气候协定是否有效推动了缔约方减排?缔约方如何设计公平合理的减排方案以实现区域协同治理?企业如何调整运营策略以适应气候政策环境?如何开展多尺度减排方案的设计和评估?等等。这些热点问题,读者可以从本书找到既有理论又有方法论基础的答案。
翟大宇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国际机制国内化、国家社会化等相关理论,建立了开放条件下国家学习的研究框架。本书建立了国家学习的层次(工具性、价值性)和国家学习的主动性(追随型、引领型)两个维度的国家学习模型,较好地解释了不同阶段中中国气候政策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本书围绕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和中国气候政策演进汇集较为丰富的资料,较好地反映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和中国国内气候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在理论和内容两个方面,本书都有一定的价值和创新性。本书特色如下:(1)本书提出了开放条件下国家学习的研究框架,以国家学习的视角解释国家政策与国家行为变化。(2)系统梳理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与中国国家气候政策的发展演进过程,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3)内容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普及型和知识性。
苏小超
本书是一本以探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微气候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著作,共三部分七章。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研究背景、概念、方法、综述等相关内容,为后续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主体,选取ENVI—met软件为模拟工具,模拟分析不同乔灌木比例等对室外微气候的影响,提出地下空间覆土深度的优化设计建议;模拟分析地下空间污染物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空间开发策略。第三部分是结论和展望,对全书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本书不仅在理论研究层面能够完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影响城市环境理论,为今后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和城市微气候研究提供借鉴;而且在实践应用层面能够帮助规划设计师优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方案,为设计与管理提供新方法、新工具。
陈宏, 著
本书通过对城市温暖化与城市热岛现象的研究,描述了其形成的原因及缓和策略。首先,利用对流、辐射耦合模拟进行街区室外微气候评价,包括对居住区夏季室外微气候的模拟及模拟精度验证和对建筑表皮绿化的室外微气候调节效果进行分析。然后,基于遗传算法与对流辐射耦合模拟对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设计方法进行开发,提出来室外微气候多目标的优化与决策方法。最后,通过对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从单目标优化到多目标优化的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方式。
陈宏, 韩梦涛, 著
本书选择了夏热冬冷地区的一个沿江街区进行街区微气候的实测。采集了温湿度、太阳辐射量、风速、风向等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全面了解街区环境的现状,然后分析现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江面冷空气对街区微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绘制街区的城市气候图,主要包括气候分析图、气候建议图,通过城市气候图的绘制,提出街区微环境改善策略,并绘制规划建议图。通过优化手段优化街区规划,从而营造良好的街区环境,这对于改善城市气候以及实现城市节能减排有着实际的应用意义。
鲍俊林, 著
本书围绕江苏沿海地区,运用长时段视角与学科交叉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揭示10世纪以来江苏海岸百年尺度上气候变化适应实践的演变过程及其机制;主要围绕历史海堤系统、土地利用、海岸管理方式三方面,梳理历史适应活动对气候变化及海岸环境变化响应的过程。通过比较不同岸段对历史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的暴露、敏感性、脆弱性及其适应方式,揭示历史适应格局的差异化过程及机制。本书提供了沿海低地历史气候变化适应研究的典型案例,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苏海岸历史适应实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有助于揭示中国沿海低地历史适应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深化对沿海低地生态—社会系统演变及人地关系变迁的认识;为探索沿海可持续适应的理论与方法、贡献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适应知识,以及促进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适应格局提供研究基础与理论支撑。
廖玉芳
油茶是优质食用油,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湖南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油茶最适宜栽培区。湖南油茶面积分布广,增产提质潜力大。发展好油茶产业,可以逐步提高油茶等木本油料的比重,改善我国食用植物油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对维护国家油料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共分6章,介绍了我国油茶主产区的气候概况和气候对油茶种植影响的系列文献成果,分析了湖南气候对油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给出了湖南油茶气象灾害案例,提供了油茶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油茶丰产气候区划、油茶品质气候区划及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指标、方法和结果。本书可为油茶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作为农业、林业科技工作者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用书。
[美]约瑟夫·罗姆(Joseph Romm)
如今,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远大于互联网。亚马孙雨林的大火、南极冰川的断裂、欧洲的致命热浪,这些相隔万里、似乎毫无关联的事件,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孤立——气候变化是所有这些事件背后共同的推手。在世界各地,由于气候变化,人们正在失去家园,被迫迁移。海平面正在上升,洪水、干旱、野火、极端风暴随处可见。气候变化正在向我们袭来,其发展速度超过了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本书提供了气候变化基本科学方面的最新调研、气候变化对未来的启示以及核心清洁能源的解决方案。本书详细且通俗易懂地阐述了引起其气候变化的原因,回答了日益变化的气候对我们真实生活影响的一系列问题。 目前,全球都在努力遏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每个人都将成为本世纪故事中的主角,因此这本书内容属于人人所需。
朱松丽
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之后,促使协定落地的实施细则磋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中之重。本书将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进行二十多年的历史——重点分析从巴黎会议(2015年)到卡托维兹会议历史(2018),阐述三年来全球气候治理背景所发生的变化、气候磋商主要矛盾、实施细则成果,辩证分析气候治理的“统一”和“分裂”共同体,为我国继续建设性参与、贡献和引领气候治理提供支撑。
王灿、蔡闻佳
本书采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模型对气候变化经济学领域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将这两个领域进行有机的整合以尝试建立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目的是扩展已经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环境、地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的经济学视野,以及已经学过经济学原理的经济、管理等专业学生的全球环境问题视野。相较于本领域其他教材,本书更加注重支撑气候变化经济学问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模型工具的应用。全书共15章,分四部分,分别为基础篇、概述篇、专题篇和工具篇。在基础篇里,读者可以了解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所涉及的经济学问题。在概述篇里,读者可以了解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及其经济评价,适应和减缓行动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以及所涉及的重要经济学问题。在专题篇里,读者可以分专题了解排放情景设置和国际合作相关领域研究问题和案例。在工具篇里,读者可以系统学习与气候变化经济学最为密切的各种模型和方法。 本书的读者对象比较广泛,不仅适合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费杰, 著
本书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资料和其它资料,研究历史时期(过去2000年)全球大规模火山喷发对中国的气候效应。主要分析了626 AD、934 AD冰岛Eldgjá、1600年Huaynaputina火山喷发三个个案,并分析了唐五代时期(618-959年)气候变化与火山喷发的关系和过去2000年中国近海海冰灾害与火山喷发的关系。
牛建龙, 柳维扬, 著
新疆塔里木灌区,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是新疆重要的粮食和名优特果品基地和国家级棉花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塔里木灌区呈暖湿到冷湿的动态变化,日照时数呈由少到多的动态变化,春、夏季暖干化明显,秋、冬季冷湿化明显,对灌区棉花种植和产量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研究以塔里木灌区—阿拉尔垦区为研究区域,选取阿拉尔市气象局1961—2014年逐日地面气象资料和2000—2014年逐年皮棉产量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清楚了塔里木灌区—阿拉尔垦区主要气候要素和膜下滴灌棉花产量的动态变化,探明了塔里木灌区—阿拉尔垦区气候变化对棉花种植的影响和适应措施。
陈贻健
本书以国际气候法律新秩序构建中的公平性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国际气候法律新秩序构建过程中的公平性趋向总体上是更加强调建立在客观标准上的一致性的公平责任,是一个逐步由异质责任、主观身份责任、"能力+影响"决定的责任向同质责任、客观标准责任、"影响"决定的责任转变的过程,.根据公平性的这一趋向和要求,本书提出了国际气候法律新秩序构建中的公平性问题在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解决的一些具体路径,对我国在新一轮国际气候谈判中如何化解面临的以公平性为中心的压力提出了有意义的看法。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