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美学
中国传统纹样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从各个角度都能挖掘出丰富的、有设计参考价值的内容。本书作者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储备,翻阅近300部文献资料,从字书、史籍、绘画、歌赋、诗词、佛典、笔记、建筑书籍、医书、小说中查证,历时3年,整理筛选出360余张很有价值的纹样图,重新绘制后出版。本书共7章内容,包括了纹样简史、几何纹样、植物纹样、瑞兽纹样、花鸟纹样、普通动物纹样、人物纹样等内容,共计6个主题,47个主纹样,360个精美纹样图案及边饰。主纹样有云纹、回纹、盘肠纹、锁子纹、万字纹、方胜纹、龟背纹、如意纹、八达晕纹、宝相花纹、团花纹、柿蒂纹、牡丹纹、莲纹、缠枝纹、忍冬纹、卷草纹、石榴纹、蕉叶纹、折枝纹、梅花纹、葫芦纹、龙纹、夔龙纹、螭纹、麒麟纹、四神纹、兽面纹、凤纹、鸟纹、蝠纹、鸳鸯纹、鹤纹、蝶纹、鹦鹉纹、雁纹、鸡纹、狮子纹、鹿纹、鱼纹、羊纹、马纹、飞天纹、人物纹、狩猎纹、八仙纹、婴戏纹、舞乐纹。本书内容丰富,纹样经典,对每一款纹样都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涵盖发展脉络、文化内涵、吉祥寓意、组织结构、图案演变、典型应用、色彩搭配等,查询使用方便,非常适合传统文化爱好者、插画师、设计师、工艺师等阅读和收藏。
红糖美学
这是一本以中国传统色为主的配色设计素材资料宝典。全书共有8章,第一章介绍了中国传统色的色彩印象和中式色彩审美;第二章~第七章分别以赤色、黄色、绿色、青色、紫色、棕色和黑白色七大色系为主题;共计400多种传统色。其中每种颜色不仅呈现主色及相关色,而且展示多组颜色的巧妙搭配,为读者提供更富变化的设计配色方案。此外,每种颜色还呈现了不同的实际应用案例,以国风设计为基调,包括LOGO设计、图形设计、海报设计、纹样设计、包装设计等,同时结合国风插画作品,分享色彩搭配的诀窍和注意要点。本书结合大量的中国传统色色卡、配色方案和应用素材,为读者提供充足的设计灵感和参考资料,非常适合新手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设计专业的学生、国风爱好者,以及对色彩设计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刘强著
本书阐述了瓦当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建筑构件,从西周中晚期到新中国成立3000余年的时间段,它的诞生、成长、兴盛和衰败的历程及每个节点的原因;图文并茂的解析了西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至解放初几个时间段瓦当的形制、纹饰特点及其形成的自身原因、建筑技术进步原因、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原因、大众普适性审美原因。从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角度解析了中国历代瓦当的发展变化,并通过对历代瓦当的详细分析,折射出中国历代的社会意识形态、民众普适性审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信仰等。
萧希求 刘琼生 资余德
民间习俗是“耒阳文化记忆丛书”之一。作者以第一手资料,结合清代康熙、道光、光绪年间三个版本的《耒阳县志》,康熙版《耒阳乡土志》以及今人所编《耒阳市志》等方志文献中的民俗史料,结合本地源远流长的生活习惯、传统,搜集整理了民间专门从事风水堪舆、红白喜事等人员的活动章程方法。从民间信仰、民间礼仪、民俗风情、民间百事四个方面入手,分设四章。详细介绍耒阳各种习俗的历史渊源、活动程序、地域表现特征、礼仪禁忌、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从婚丧、节日、习俗、美食,均有涉猎,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
张岱年
本书是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奠基者张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首次系统地以图文形式面世。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与体系,总结出中国文化传统的内涵与核心,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以哲学思想作为文化的核心,并且作为文化的起点来解读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主流观念、民族精神、心理思维、优良传统、社会传习,探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人类文明共同体中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前途。它在中国人万年文化传统中寻找规律,闪烁着一代大师的睿智灼见,贯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智慧与当今人类社会的文化需求;同时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神本精神构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有特质。本书言简意赅,切中肯綮,对当今的读者了解中国文化、赓续中国传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选择。本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中国人继承传统的权威之作。
姜夏旺
专著以中国传统红包历史文献与资料为基础,研究近现代红包的发展历程及演变特征。整理、归纳近现代传统红包实物与图像资料,将红包发展历程按时间变迁划分为明清之前的红包(红包的启蒙期)、明清时期的红包(红包的发育期)、近代时期的红包(红包的成熟期)、现代时期的红包(红包的流变期)四个阶段,根据文献史料,分析近明清以前至现代中国传统红包的特征,挖掘其艺术、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价值,梳理出不同时期红包在图形、色彩、文字、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形态特征;并根据代表性的五大类红包——福字类、姓氏类、生肖类、吉祥类以及喜庆类进行类型特征分析,以此来构建红包设计发展流变的理论体系。本书为可为学生和相关爱好者参考书。
崔际银著
全书共分九章,另有导言和余论两部分。导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天造地设 禀赋超卓:中华文化的生成条件;第二章,汇流成川 壮阔波澜:中国文化的演进轨迹;第三章,体式完整 色彩纷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类别;第四章,纲常伦理 务实弃虚: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第五章,南北西东 同心致中:中国地域文化的贡献;第六章,御侮睦邻 择用固本: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第七章,纪实录功 心智结晶:经史子集的辉赫业绩;第八章,才艺技能 国粹象征:传统“艺术”文化的蕴意功能;第九章,风俗习惯 成规作范:日常生活的文化表现;余论,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蕴涵丰富,拥有取之不尽的宝藏。体认和解读传统文化,成为大众的关注热点与心愿期盼。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开设文化类课程的教材,也可成为普通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本,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这对于帮助人们认知祖国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叶蕤著
本书对中国传统图案中蕴含的“和合”生命观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中国自然环境诸特征的梳理与分析,追本溯源地找寻中华民族个中的“和合”密码,探析中华民族生命视角与思维模式的特点及成因,由此发现中国传统“和合”生命观“向内整体”的本质特点,并从“合”“中”“和”三个生命运动中的重要节点透彻地阐释“和合”生命的本质内涵。本书透过表层象征与深层象征这两种象征角度,借助中西比较的研究方,采用直观的图例与图示分析,对中国传统图案的主题表现与视觉表现分别展开推论,层层剖析蕴藏在中国传统图案中的“和合”生命观。
李杨
中国传统家具的产生、发展、成熟、灿盛的历史,是与人类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 变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发展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家具是中国古代手T 技艺的代表种类之一,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件儿”用品,它的历史在 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中国古代生活史、文化史和工艺技术史。中国家具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上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 时代,随着原始人类居住方式的改变,即从?’穴居”演进到搭建简陋的“棚屋”,人们 开始学会利用和加工木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明和掌握了样卯技术。浙江余姚河姆 渡原始居民生活遗址中.有一种木 结构的房屋,下部为木柱构成的架, 高出地面,底架釆取打桩的方法建 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 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 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称为十栏 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有良好的通风 和防潮性能,可防蛇虫猛兽,可避潮 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篱家畜。至今, 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 仍然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
胡飞扬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民间美术的概述(民间美术的概念、民间美术的特征、影响民间美术的元素、民间美术的分类),民间美术的造型结构(意向美学、特定的意向符号、互渗造型),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蕴(装饰变形、多元造型、独特的透视法则),民间美术中的构图法则(动静相宜——平衡构图、心理时空描写、空间布阵取势——写意构图),民间美术的色彩表现(民间美术色彩的审美内涵、民间美术色彩融合于设计的方法、民间美术的色彩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意义),民间美术的实际应用。
宋湲
习近平主席2017年1月在日内瓦发表演讲中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 江苏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品类众多、资源丰富,是世人公认的优秀民间艺术之乡。织绣类民间艺术,江苏有云锦、宋锦、苏绣;印染类民间艺术,江苏有南通蓝印花布;木刻类民间艺术,江苏有桃花坞年画、邳州年画;剪纸类民间艺术,江苏有徐州剪纸、扬州剪纸;泥塑类民间艺术,江苏有惠山泥人、沛县泥模……江苏民间艺术品类众多、资源丰富,几乎可以称为中华民间艺术博物馆。但由于民间艺术传播路径单一、技艺传承困难、产业化瓶颈等问题,加之传统的信息采集、记录及保存呈现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迅捷、高质高效的要求,江苏民间艺术也濒于消失的边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对江苏民间艺术也倾注了极大的重视,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个人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民间艺术的热潮带动了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 本书以江苏省民间艺术资源为基础,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将云计算和虚拟现实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运用国际流行的艺术文创衍生品的形式,针对我国文创衍生品处于起步期的状况,研究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文创衍生品开发模式,进行数字化研发,为江苏民间艺术提供微平台,使江苏民间艺术更加为世人所熟知,使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宣传和推广江苏民间艺术资源,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文化创意为江苏民间艺术赋予全新的形象和持久的生命力,并通过展示和销售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双赢,为江苏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做出贡献,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许劭艺
本书共八章,分别为海南民间剪刻与图画概述、海南民间剪纸工艺、海南民间文身刻图、海南民间雕刻工艺、海南民间图画、海南民俗图画、海南民间花瑰艺术、海南民间剪刻与图画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主要讲述了海南人民在多样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以剪刻为艺术表现手法,在题材内容、表现风格等方面的独特表现,以及在民间图画和民俗图画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并重。可供大学院校设计类专业师生及设计从业者学习与使用,亦可供民间工艺爱好者等参阅。
黄元琪
中国的节日注重传统美德的发扬,有对民族、社会、家庭的责任感的呈现。本书以摄影的方式呈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以及部分少数民族的节日和庆典画面。作者深入实地探访了不同地区在中国传统节日期间的风土人情、民俗活动、传统技艺与美食文化,将所见所得用文字与照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岁时欢——江南水乡的岁末与春节,第二章高原翱翔的鹰——塔吉克族肖贡巴哈节,第三章水之礼赞——傣族泼水节,第四章生命留有余光——布朗族桑盛节,第五章划龙舟的人——端午节,第六章草原牧歌——蒙古那达慕大会,第七章家与传承——中秋节,第八章大山里的百灵鸟——侗年。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亦适合喜欢旅行,或喜欢摄影的读者。
王彦, 著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了古代各种理论学说及其科学意味:第一章是先秦阴阳五行;第二、三章是阴阳五行的演变;第四章是新近挖掘出来的“阳和阴五行”学说;第五、六章介绍天干地支的渊源、字义和用法。下篇介绍了应用探索:第七章发现干支之差与台风的变化显著相关;第八章发现干支与太阳黑子的变化交替显著相关;第九章介绍中国古代如何利用干支来推算气象。第十章展示如何利用“阳和阴五行”体系通过干支来推算气象。第十一章探索五行与五形、五色、人体形态的关系。
许邵艺
本书系统的描述了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开拓者,黎族服饰伴随着黎族先民在海南岛的生息繁衍而发展起来。从文化渊源考察,黎族服饰与百越群族特别是古骆越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如绣面文身习俗、穿贯头衣及穿筒裙等;从海南岛的考古发现看,黎族服饰在海南岛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海南岛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达130多处,出图的器物就有石制、陶制纺轮和各种石、陶制成的装饰物,说明黎族先民在3000多年前已开始有纺织活动和使用原始的石制和陶制的装饰品。据有关专家考证,考古发现中的石器有“石拍”的存在,这说明在3000多年前黎族先民已经开始制作树皮衣了。然而,能让我们更为详细地了解黎族服饰历史原因的还是历代汉文典籍。海南各族人民精明能干,很早就懂得利用本岛“土生土长”的“吉贝”纺织“吉贝布”,加工成了著名的“广幅布”,开创了纺、染、织、绣四大工艺发展的局面,成为黎族棉纺织艺术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棉纺织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