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选取80年代文学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海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有关海子及其诗歌的评论的讨论,反思80年代的中国文学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与自我理解。不同文化与知识空间对海子的塑造,彰显出90年代以后中国思想的新焦虑与新希望。该书视角新颖独特,显示出作者良好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自觉以及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体现出新的学术思路,探索了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全书结构精致完整,文笔优美流畅,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能够完美结合。 本书由作者的博士论文修改完善而成,该论文已获得"2009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海子的诗歌风格、诗学抱负、诗人气质无疑是80年代文化精神极富症候性的呈现,此外,由于“诗人之死”在90年代以来的“文化共用空间”里不断地彰显出它强有力的后制效应,海子为人为诗的精神维度得到强调并被夸大,在幻影幢幢的“文化镜城”中,想象“海子”自然成为想象“80年代”的一种方式。 本书在对海子其人、其诗及其评价史的“再解读”中,精心呈现了在想象“80年代”的“潮流”中,“海子”如何成为由知识精英、消费大众、主流媒体、在校的青年学生、身处边缘且不断逆“流”而上的“地下”歌手等90年代以来“文化共用空间”的享有者联手打造的一个品牌镜像,进而指出这恰是想象主体现实焦虑的一种映现。
更多出版物信息
- 版权: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 2011-03-01
- 更新: 2023-03-22
- 书号:9787301186374
- 中图:I207.22
- 学科:文学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