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新闻之争——十年疫苗事件中的媒体与传播

作者: 李希光、苏婧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4-01

电子书 ¥32.45 定价:59.0 纸书价格¥44.30,点此比价
  • 收藏

  • 加书架

  • 引用

简介

为何被公认为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疫苗,却不受到家长和公众的认可? 媒体的工作——永远在做选择题。简而言之,媒体对新闻的呈现,无外乎是两道选择题的结果。选择题一:是否报道。选择题二:如何报道。 包括记者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消除主观的认识与偏见,科学界不能俯视不具备科学素养的媒体与公众,媒体和公众也做不到不带着情绪去观察和思考,因此回归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是理解各方关切的前提,也可能是化解矛盾的那把钥匙。 风险沟通中的“风险”,既包括客观存在的风险,也包括主观感知的风险。前者可以由科学家进行测量和评估,但是公众的风险感知必须通过倾听、调查和沟通去获得。 风险沟通并不是依靠科学界单向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关注风险主体的反应,建立起与公众的实质性对话,甚至借助大数据等工具,实现对细分人群风险感知的差异性捕捉;由于公众感知是风险影响的关键因素,“沟通”就成为风险管理的必然。

编辑推荐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当突发事件在各种媒体上呈爆发式传播时,往往伴随着科学与新闻之争,此时,公众感知是左右风险的关键因素,及时化解和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更多出版物信息
  • 版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 2018-04-01
  • 作者:李希光、苏婧
  • 更新: 2023-07-18
  • 书号:9787302498377
  • 中图:G219.2;R457.2
  • 学科:
    教育学
    医学
    临床医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作者信息

李希光、苏婧

李希光,教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与文明对话教席负责人。李希光教授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主要创建者,曾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新华社高级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