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音佛教辨思録(修訂本)

作者: 陳允吉 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5-01

  • 优惠券
  • ¥3
    ¥10
    ¥30
    ¥70
  • 领券
电子书 ¥31.5 定价:45.0
  • 收藏

  • 加书架

  • 引用

简介

兹書收輯論文十餘事,尋繹佛教唐音之交感影響,間涉華梵人文之遞轉形迹,皆緣會興至所作。其名“辨思録”者,非有特識創見可矜,但紀筆者一時執着耽玩之痴妄耳。蓋辨乃繫乎實證,思則期於融通。適今治學方法瞬息遷變,宏觀燭照諸説俱陳,常欲調合新舊,一如理事,納須彌入塵毛芥子,寓義理於考據文章。然而學殖淺蹇,所循無非音聲色相;思不周慮,説法或同世間戲論。况韶華易逝,枯蘭愁謝,久困痼疾之中,焉能窮事幽討。承上海古籍出版社同意裒成一集,敝帚姑充野芹之獻,幸博雅君子不吝賜教。——陳允吉

编辑推荐

維的“雪中芭蕉圖”,作爲一幀很受推崇的名畫,在歷史上久負盛名,現代的某些藝術論著,也都經常提到这幅作品。根據史料的記載,这幅畫在宋明之間還存在。宋人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中,記云: 予家所藏摩詰畫《袁安卧雪圖》,有雪中芭蕉。 趙殿成《王右丞集注》卷末引明代陳眉公《眉公秘笈》,又云: 王維《雪蕉》,曾在清閟閣,楊廉夫題以短歌。 涉及“雪中芭蕉”本身情况的材料,能够徵引的衹有这樣兩條,大概明代以後,作品已經遺佚,因此我們無法看到它的真實面貌。從《夢溪筆談》的記述中,可知所謂的“雪中芭蕉”,並非包括畫的整體,而衹是《袁安卧雪圖》的一個局部。至於“袁安卧雪”的内容,除了當時極少數詩人在作品中偶有涉及外,一般文士大致多不注意,故現今亦很難從完整意義上去推知它對这個題材如何加以具體的表現。前人談到王維这幅畫,大多是從藝術上對它作了熱情的肯定,至於作品究竟表現了什麽樣的思想内容,則始終没有作過認真而具體的論述。而本文的寫作宗旨,主要想就这個問題做點查考和論證,探索一下王維在这幅畫中所寄託的思想寓意。 一 對於“雪中芭蕉”的評論,時代最早還是沈括,他在談到这幅畫的時候,發表了一通較爲完整的看法,他説: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於奥理冥造者,罕見其人。如彦遠畫評,言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予家所藏摩詰畫《袁安卧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難可與俗人論也。 沈括舉出“雪中芭蕉”來反駁張彦遠,意在説明繪畫不應拘泥於“形似”,而要大膽發揮想象,力求達到“神似”。儘管沈括在这裏對“雪中芭蕉”的所謂的“意到便成”、“造理入神”作了一番推揚,然而他並没有説明,“雪中芭蕉”的“意”和“理”究竟表現在什麽地方。 沈括以後許多關於“雪中芭蕉”的評論,差不多完全承襲了《夢溪筆談》的看法,它們都强調作品“不拘形似”,構思新穎,而對於这幅畫的思想内容,有的是含糊帶過,有的則根本不談。例如《王右丞集注》卷末所引“山水家法真迹”一條,其云: 王摩詰開元中擢進士第,官尚書右丞。以胸中所藴,發於毫端,詩似淵明而聲律整齊,山水法道玄而風致特出。世稱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到處不拘小節,如雪中芭蕉,脱去凡近,非具眼不能識也。 正是这樣的一種看法轉輾相因,以致後人對於这幅畫的思想傾向,都不感到有什麽問題,而是離開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去一味推崇它在藝術上的“創新”。就如明代的積極浪漫主義作家湯显祖,也曾經援引“雪中芭蕉”,來强調自己的作品具有獨創性,至於这幅畫的思想,他同樣没有加以深究。《湯显祖集》卷四十七《答凌初成》一信云: 不佞《牡丹亭記》,大受吕玉繩改竄,云便吴歌。不佞啞然笑曰,昔有人嫌摩詰之冬景芭蕉,割蕉加梅,冬則冬矣,然非王摩詰冬景也。其中駘蕩淫夷,轉在筆墨之外耳。 这一則論述,也祇是説明“雪中芭蕉”同他的劇作《牡丹亭》一樣,都是撇開了日常生活中的情理,排擯了世俗淺薄的見解,創造出别開生面的意境,而並未涉及“雪中芭蕉”的思想意義。

更多出版物信息
  • 版权: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 2018-05-01
  • 作者:陳允吉 著
  • 更新: 2023-03-22
  • 书号:9787309135664
  • 中图:I207.99
  • 学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