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书架
-
引用
本书之目的在于以"为己之学"来理解荀子的思想体系,而内容则集中在厘清"性恶"和"诚"这两个貌似对反的概念在这种"为己之学"中的理论地位。本书力图论证,对于求学为己的坚持,其实贯穿整个荀子思想。荀子虽然说"人之性恶",但他却不认为"性"是人的本质。对于荀子来说,"人之性恶"指的就是"情欲"有天生自然的倾向支配人,使人"役于物"。荀子所说的"化性起伪",其实就是奋起人为的主动性,建构礼义法度,转化情欲,使之不但得养,更能成为伦理价值体系的一部份,此之谓"性伪合而天下治"。"化性起伪"又同时是一种情理教育,其重点就在于通过"仁义"和"礼义"来"养心",而"诚"既是"养心"的方法,也是"养心"有成所达致的心灵状态。"仁义"和"礼义"提供了一套价值框架以供我们理解自身的情感欲望、经历感受,并指导我们对这些情感欲望、经历感受做出思虑判断和价值选取。在这个意义上,"仁义"和"礼义"构成了整全自我的基本结构。"诚"其实就是真诚、无自欺地面对一己的生命和自我,并通过"守仁"和"行义"来建构自我主宰、"重己役物"的整全自我,以及最终成就有意义的美好人生。
荀子主张性恶,又极重视礼义。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荀子对于道德本源没有清晰的认识,无法承认道德主体,只能强调外在的礼义,却又因为没有道德心性作为基础而容易堕陷为类同于法家的权威主义。本书的两个主要关注点:一是从"为己之学"来理解荀子的思想体系,二是厘清"性恶"在这种"为己之学"中的理论地位。本书从"性恶"出发,厘清"人之性恶"的主张不但和道德自主无碍,更恰恰是道德自主之所以能够展开的自然基础。其之所以如此,就因为"性"和"伪"其实都是多重结构的概念。"心"和"伪"并非和"性情""情欲"同层的心理活动,而是高于自然活动的人类反省和思虑。"化性起伪"强调的恰恰是人做为价值主体的能动性──人能通过思虑和反省,了解"道"和规范,并从而安放人自然的情感欲望,使得其"既得其养",更能成为"别""分""礼"等价值分际的构成元素。
- 版权: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 2015-11-01
- 更新: 2023-03-22
- 书号:9787301235546
- 中图:B82-069;B222.65
- 学科:哲学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