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文"(即"中国语言文学",旧称"中国文学"和"语言学"、"国文"等)学科为中心,研究民国大学的课程讲义。全书包含两大部分:前三章为讲义本体和"讲义现象"的基础性研究,包括梳理讲义线索、整理讲义文本、探究讲义生成和运行机制,解析其教育文化背景等;后三章以讲义为途径,钩沉中文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某些事件遗存,考察民国大学中文学科教育及学术发展状况。论述中,两部分内容时有交叉,互为印证。 本书既是对民国时期一类独特教育现象--课程讲义的集中考察,也是对一种重要的学科史、教育史资料的系统整理。以中文学科讲义的搜集整理和"讲义现象"的解析为基本内容,以考察中文学科史、学科教育为研究为总体方向,是本书的基本思路和努力实现的学术目标。此外,本书还希望借此研究实践一种沉潜向下的历史眼光和述史方式:摆脱既有学科体系构成的预设,通过梳理原始文本和事件细节接近历史本来面目;以具体的要素的关联为切入点,构筑生动、鲜活的场景,让历史进程的或一片段在切当的历史语境和氛围中饱满呈现。
本书以"中文"(即"中国语言文学",旧称"中国文学"和"语言学"、"国文"等)学科为中心,研究民国大学的课程讲义。全书包含两大部分:前三章为讲义本体和"讲义现象"的基础性研究,包括梳理讲义线索、整理讲义文本、探究讲义生成和运行机制,解析其教育文化背景等;后三章以讲义为途径,钩沉中文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某些事件遗存,考察民国大学中文学科教育及学术发展状况。论述中,两部分内容时有交叉,互为印证。 本书既是对民国时期一类独特教育现象--课程讲义的集中考察,也是对一种重要的学科史、教育史资料的系统整理。以中文学科讲义的搜集整理和"讲义现象"的解析为基本内容,以考察中文学科史、学科教育为研究为总体方向,是本书的基本思路和努力实现的学术目标。此外,本书还希望借此研究实践一种沉潜向下的历史眼光和述史方式:摆脱既有学科体系构成的预设,通过梳理原始文本和事件细节接近历史本来面目;以具体的要素的关联为切入点,构筑生动、鲜活的场景,让历史进程的或一片段在切当的历史语境和氛围中饱满呈现。
- 版权: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 2016-10-01
- 更新: 2024-06-26
- 书号:9787301276419
- 中图:H193
- 学科:文学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