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家、诗人、摄影家莫非先生三十年如一日地关注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植物。他理解自然对于生命的细微意味,他说:“树叶总比一本书更厚实更深刻更新鲜。要是我们连鼻子底下的东西都没有好好读过,在图书馆里,能看见什么呢?活的‘知识’在早晨的草叶上,在中午的花蕊里,在黄昏的浆果中。”有感于自然与文明之间日益巨大的裂痕,在《风吹草木动》这部“富有诗意的博物学著作”中,他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巧妙地结合含蓄隽永的白话诗歌、精致典雅的博物随笔和细腻深切的逆光摄影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凌霄、腊梅、天目琼花、芄兰、萝藦、玉兰、银杏、葫芦、忍冬等近三百种“人间草木”在自然四季中的细微变化,以及它们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呈现的美学情趣和文化意味。 本书的创新点在于: 1.本书是一部“诗意盎然的博物学”著作。莫非含蓄隽永的白话诗歌、精致典雅的博物随笔既写出了自然草木在物候变迁中的美感和生机,也写出了这种美感和生机在个体心灵中的真实悸动,在中国诗歌传统和博物文化传统中的回环往复。 2.所有的博物摄影工作,都是莫非在自然光线下,在手动对焦、无闪光灯、无脚架手持拍摄情况下独力完成的。细腻深切的逆光摄影技法使镜头成为摄影师感觉的延伸,还原了草木的生命情状,照亮了草木的生命特质,最终教会我们观看草木,呵护它们的灵与魂。 3.书中的诗、文(话)、摄影(图)不是简单粗暴的拼凑,而是水乳交融于“中国草木的自然变迁”这一时间的纹理,因而是“融文本”(文本融合)的创新性尝试,能给人难忘的阅读体验和美感享受。 4.这种“融文本”展现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远方,而是“即目所见”的眼前,写的是“在地的”、反复流转于华夏文化传统中的中国草木,体现了浓郁的中国心和健康的诗心,有助于中国读者发现中华大地的美好。
1.该书是一部“诗意盎然的博物学”著作。莫非含蓄隽永的白话诗歌、精致典雅的博物随笔既写出了自然草木在物候变迁中的美感和生机,也写出了这种美感和生机在个体心灵中的真实悸动,在中国诗歌传统和博物文化传统中的回环往复。 2.所有的博物摄影工作,都是莫非在自然光线下,在手动对焦、无闪光灯、无脚架手持拍摄情况下独力完成的。细腻深切的逆光摄影技法使镜头成为摄影师感觉的延伸,还原了草木的生命情状,照亮了草木的生命特质,最终教会我们观看草木,呵护它们的灵与魂。 3.书中的诗、文(话)、摄影(图)不是简单粗暴的拼凑,而是水乳交融于“中国草木的自然变迁”这一时间的纹理,因而是“融文本”(文本融合)的创新性尝试,能给人难忘的阅读体验和美感享受。 4.这种“融文本”展现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远方,而是“即目所见”的眼前,写的是“在地的”、反复流转于华夏文化传统中的中国草木,体现了浓郁的中国心和健康的诗心,有助于中国读者发现中华大地的美好。
- 版权: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 2019-01-01
- 更新: 2023-03-22
- 书号:9787301296516
- 中图:Q948.52-64
- 学科:理学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