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托·威廉·汤姆
Otto Wilhelm Thomé的手绘植物图谱形态色彩逼真,绘图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同时图谱详尽地展示了包括解剖结构在内的植物各部分的形态特征。这些特征的展示是普通艺术绘画和彩色摄影甚至真实的植物标本都不可能做到的。因而这些图谱在植物教学和植物分类科研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不仅是植物学专业师生、中小学植物课师生的重要参考书。也是许多植物摄影爱好到真正植物爱好者的转变过程中,了解更多植物知识的重要指导书。
[美]劳拉·埃里克森 玛丽·里德 著 李思琪 译
从盛大的飞行表演到雏鸟孵化,这本书通过大量图片展示了32种鸟类的繁殖和筑巢周期,包括往往不为人所知的那些迷人的交配和育雏细节。 在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的支持下,作者劳拉•埃里克森和玛丽•瑞德讲述了猛禽、蜂鸟、啄木鸟和鹪鹩等各种不同的个体令人惊叹的故事。
高海斌、顾伟林、赵国伟、陈兰芳、隋雪君
科普读物《说法探案——野生动物保护2020》主要走进生命奥秘博物馆,通过馆内现有的生物塑化标本向大众介绍生命科学知识,科普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常识,进而让更多的受众自觉加入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本书借助先进的生物塑化标本保存技术,选取生命奥秘博物馆20种代表性的生物塑化动物标本,通过漫长的学习探索过程,掌握了这些动物第一手解剖学资料,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特殊结构。以直观的标本图片、浅显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读者去深入解读我们身边非常熟悉、而又及其陌生的动物世界。希望本书能够鼓励我们走进动物世界,欣赏它们、关心它们,并使我们更有决心和能力保护它们,让我们和这些动物共同拥有地球这个家园。此科普读物的主要受众为广大学生、生物老师及自然爱好者,进而面向社会人群,以此来灵活、高效地传递科普知识。
王克举
《与鹤共舞:丹顶鹤的隐秘世界》是作者跟踪拍摄丹顶鹤7年的研究成果。其中精选150多个镜头,讲述了两只丹顶鹤从相知相恋,到共同组建家庭,直至生离死别的凄美爱情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既有浪漫的献花,也有激烈的争斗、不幸的伤残、未知的命运……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作者全面介绍了丹顶鹤觅食、栖息、求偶、营巢、育雏、迁徙以至死亡的科普知识,并科学解读了“黄鹤”的由来、“鹤顶红”与毒药。 读者在感动之余,也会对丹顶鹤这种珍稀保护动物有一个科学、真实的认识。
石登红, 刘燕, 编著
本书是一本校本科普读物。通过对贵阳学院校园内常见园林绿化植物统计,简要介绍其各类植物的识别特征和园林用途,并附实物图像。适用于园林、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室外实验。该书主要向大学生普及校园植物科学知识,了解校园园林规划的植物种类以及绿化美化知识,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爱护校园环境的习惯,培养美化绿化意识。
(英)约瑟夫·胡克
1847年11月11日至1850年12月9日,约瑟夫·胡克以印度大吉岭为基地,考察了喜马拉雅山区的植物,足迹曾到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以及中国的西藏地区。1855年出版了《锡金-喜马拉雅山区的杜鹃花》(The Rhododendrons of Sikkim-Himalaya),书中的彩色植物插图赢得了人们高度赞赏,轰动了全世界,在此基础上,出版了脍炙人口的插图版《喜马拉雅山的植物》。有30余张精美绝伦的图片,有3万字的文字解说。
 胡克不仅有植物学家精细的头脑,也有文学家生花的妙笔,书中他用充满激情的句子描写自己见到杜鹃新种的狂喜:"12米高的大树。漂亮的深绿色的叶子舒展着……那一团团的花朵灿烂耀眼,我从未见过有什么比银杜鹃那盛放着花朵的枝桠更美丽的杜鹃了。" 
吴棣飞 尤志勉
本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精选了500余种最常见的园林观赏植物,并配有精美的图片,每一种都分别介绍了中文名、拉丁名、别名、科属、形态特征、分布习性、栽培繁殖、园林应用等,让读者对照图片辨识何借鉴的同时,还可以学习植物相关知识。
莫非
博物学家、诗人、摄影家莫非先生三十年如一日地关注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植物。他理解自然对于生命的细微意味,他说:“树叶总比一本书更厚实更深刻更新鲜。要是我们连鼻子底下的东西都没有好好读过,在图书馆里,能看见什么呢?活的‘知识’在早晨的草叶上,在中午的花蕊里,在黄昏的浆果中。”有感于自然与文明之间日益巨大的裂痕,在《风吹草木动》这部“富有诗意的博物学著作”中,他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巧妙地结合含蓄隽永的白话诗歌、精致典雅的博物随笔和细腻深切的逆光摄影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凌霄、腊梅、天目琼花、芄兰、萝藦、玉兰、银杏、葫芦、忍冬等近三百种“人间草木”在自然四季中的细微变化,以及它们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呈现的美学情趣和文化意味。 本书的创新点在于: 1.本书是一部“诗意盎然的博物学”著作。莫非含蓄隽永的白话诗歌、精致典雅的博物随笔既写出了自然草木在物候变迁中的美感和生机,也写出了这种美感和生机在个体心灵中的真实悸动,在中国诗歌传统和博物文化传统中的回环往复。 2.所有的博物摄影工作,都是莫非在自然光线下,在手动对焦、无闪光灯、无脚架手持拍摄情况下独力完成的。细腻深切的逆光摄影技法使镜头成为摄影师感觉的延伸,还原了草木的生命情状,照亮了草木的生命特质,最终教会我们观看草木,呵护它们的灵与魂。 3.书中的诗、文(话)、摄影(图)不是简单粗暴的拼凑,而是水乳交融于“中国草木的自然变迁”这一时间的纹理,因而是“融文本”(文本融合)的创新性尝试,能给人难忘的阅读体验和美感享受。 4.这种“融文本”展现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远方,而是“即目所见”的眼前,写的是“在地的”、反复流转于华夏文化传统中的中国草木,体现了浓郁的中国心和健康的诗心,有助于中国读者发现中华大地的美好。
杨斧,杨菁
本书收载北京地区自然分布的“野花”(被子植物中的虫媒植物为主,兼顾风媒花中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种类)88科462种,按照植物分类系统(哈钦松系统)科的位置排列,以实地拍摄的显示花形态的原色照片为主,适当兼顾茎、叶和果实形态及生态环境,每种植物均辅以三五百字的文字说明。说明包括中文通用名、拉丁文学名、中文异名、所在科属名称、形态特征、花期、自然分布和生境、主要用途、照片拍摄时间和地点;如果模式种产地在北京或相关地区的或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植物的种类,则予以特别说明;对于有毒植物,特别提醒读者注意。对于一些重要属的信息,将在种类介绍外做简单介绍,附于文后;对于一些博物学知识点做补充阅读简单介绍。书中还有主要科识别特征介绍、北京野花主要定名人(发现人)、部分拉丁学名释义等内容,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北京野花的认知过程更完美。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