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书架
-
引用
简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留学背景的现代知识分子及其文学创作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现象,几乎一大半的重要作家都曾在20世纪初出国留学,在中西文化的双向透视与观照之间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他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与吸收了当时在欧美与日本盛行的各种先进的文学理论思潮,同时把大量的欧美、日本文学作品及理论读本翻译介绍到了中国本土,推动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欧美哲学家、政治学家与经济学家所倡导的自由与独立,被留学欧美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给予过滤性的选择与接受,并在中西文化的冲突、对话与交流中,与中国古典诗学批评所倡导的抒情传统与审美精神融汇贯通、介入重构。另一方面,留学日本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又深受起源于英国的激进主义,以及经由欧洲流传至日本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渗透和影响。他们颇具群体性特质的“工具主义”文学书写策略与政治美学立场,不仅蕴含着在中国本土文化与诗学系统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文以载道”传统与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与以马克斯?韦伯和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及其工具理性遥相呼应。本书从比较文学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比较视域展开研究,把他们的留学背景与他们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汇通起来,置放在世界性与本土性两个维度上进行整合性思考。不仅探讨在中国与外域、传统与现代之间他们据守世界性眼光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民族性诉求,同时勾勒出他们在世界性与本土性之间行走的文化逻辑系谱,及其独特、开放的文化姿态和多元的文化渊源所在。
更多出版物信息
- 版权: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 2021-10-01
- 更新: 2023-06-26
- 书号:9787309158571
- 中图:I209.6
- 学科:文学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