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书架
-
引用
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我国现存*古老也是**的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塔,世界建筑奇迹。屹立近千年的应县木塔曾经历多次地震,更在近百年之中遭遇炮火及不当修缮,目前已经严重倾斜,残损颇多。 “绕了一个圈子,回过头来看当今木塔保护最基础的任务——木塔“生理”。那么,我们真正了解木塔了吗?了解得够深入吗? 应该如何从“文物医学”的视角认识现有“骨科”**方案呢?” 这本《应县木塔“实习医生”手札》即家具与内檐装修保护培训2021届14名学员交出的一份答卷。家具与内檐装修保护培训由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设立,2021届已是第5届。学员年龄在20~40多岁,包括高校师生、文物遗产保护人员、设计师、遗产地管理人员等。自2020年11月起,在培训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学员进行了约1年的实地勘察,研究成果汇成本书。 本书从史料梳理、大木结构设计做法研究、佛塑及彩画工艺做法研究、保护工作棚设计构想等五个方面,系统介绍了2021届学员的工作历程、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包含全面的研究角度、对**营造学社珍贵史料的整理挖掘、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如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X射线无损探伤、微损取样分析等)获取的丰富数据、深入独到的分析,以及对未来保护工程技术的考虑等。本书是当前应县木塔保护研究的前沿成果,专业和文化并蓄,适合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阅读。
从1933年梁思成、莫宗江等诸位先生首次勘测应县木塔以来,已90多年,关于木塔保护的世纪之辩也不断涌现。作为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学科王冠上的宝石,木塔保护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事关重大,我辈学人皆应为此担当与奉献,故有此书,愿为木塔保护之决策者提供一隅之见。 ——赵鹏(正高级工程师,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故宫研究院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 抬头望向刚刚工作的地方,一下子感叹起信仰的力量,令蝼蚁一般的众生用身边普通的木材搭起人和佛之间的阶梯。 ——刘畅(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 应县木塔病了,像一位岣嵝的老人。但是他究竟病在哪儿?我们该如何治疗?或许并不能轻易下结论。 打个比方,你或许听说过类似下面的故事在医院发生: 比如一个人没看清路况,不小心摔了一跤,受伤了,随后被送往医院。他的病看似在小腿摔伤的伤口,但是或许检测结果会告诉你:他骨质疏松,这次摔跤导致了一定程度的骨折;他的激素指标不正常,是因为糖尿病影响了视力才摔倒;他的血液指标不正常,或许存在血栓,进而影响神经传导,等等。那么,只进行皮肉的包扎缝合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再比如一个人体内存在结节。看起来治疗方案只存在三种:保守治疗、手术切除结节、切除结节+扫除周边淋巴。资深大夫甚至第一眼就能凭经验选出合适的治疗方案。但是他仍然需要对病人先进行“无损”的B超检查,观察结节形态;再进行“有损”的病理培养,确定恶性程度;然后,综合病人的年龄、是否有慢性病、甚至病人短时间内是否有无法交接出去的任务等情况,最后再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这是对待生命时需要有的严谨和“程序正义”。 保护古建筑有时候就如同给一个病人看病,我们需要全方位了解其“生理”“病理”和“药理”,才能做出合理的治疗选择。 本书就是一群来自家具与内檐装修保护培训的古建筑保护“实习医生”,尝试对应县木塔的“生理”“病理”和“药理”进行挖掘。 他们像给病人“透视”一样地给木塔节点拍摄X光片。 他们像做病理分析一样对彩塑或彩画进行取样。 他们研究结构,这是骨科。 他们研究表面装饰,这是皮肤科。 他们查询建筑史资料,如同翻看病人病历。 他们尝试研究保护工作大棚,如同搭建野战医院。 虽然限于“医疗设备”的缺乏,很多研究未必足够深入,但是他们足够全面和负责。 而且,面对应县木塔如此复杂而伟大的古建筑,谁都是“实习医生”。只有怀有敬畏之心地去充分了解木塔的方方面面,像对待一个病人一样倾听了解他的感受,才能真正地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给他带去实实在在的爱护。
- 版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 2024-03-01
- 更新: 2024-10-24
- 书号:9787302649816
- 中图:K878.64
- 学科:历史学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