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迪, 郑蝴蝶著
不描不画,取纸即剪,剪随心到,用灵巧的双手把民风民俗、经典故事、生活信仰和内心情感用剪纸记录和表达,是民间剪纸以人传承记忆的重要方式。 本书基于非遗传承人郑蝴蝶、刘晓迪女士多年剪纸教学的宝贵经验,以非遗的教育性传承为切入点,结合剪纸技艺家族传承的特点,系统地阐述了不描不画学剪纸启蒙、探索、实践三个阶段的学习方法,汇集了上百个原创教学案例。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刘晓迪老师亲自示范,录制20个剪纸视频。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背景的剪纸爱好者及非遗传承人借鉴、学习,是民间艺术家在非遗传承领域的一次富有独创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不描不画是不用通过描图,完全在脑海里构思成型,直接剪剪纸的方法,这种剪纸方法的训练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手眼协调、大脑发育十分有益,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在空间造型水平及艺术鉴赏能力方面,更有着不言而喻的促进作用。 书中的剪纸作品及教学方法,除特殊注明外,均为家族原创。
刘丽娴
徐悲鸿称赞土山湾:“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可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作为中国美术工艺史、艺术教育史上的独特现象,土山湾的珍贵价值既是工艺的、技术的,又是宗教的、艺术的,更是东西方文明在相互试探、摩擦中学习互鉴的历史缩影。 本书是西学东渐背景下土山湾美术工艺的专题研究,探讨其萌蘖、发展、辉煌、落寞、消逝的近百年历史进程(1864--1960)。尽管土山湾《道源精萃》、“百塔”、木雕人偶“世间百态”、《中国宫》等精妙之作早已享誉海外,至今却依然在国内鲜为人知。刘丽娴博士长期致力于收集、整理罕见的土山湾文献及影像,还原出一条几乎埋没于历史的中西美术工艺交流之路,也为当代中国非遗文化与设计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历史的镜鉴。
辛爱英 陈伟 辛鑫
本书经山西省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辛爱英十多年剪纸的教学经验和专家们的指导编写而成,主要针对幼儿园,小学3——8岁手工技艺课编的《山西民间剪纸技法启蒙教材》五彩几何图形组合剪纸,本书共分六个部分。让儿童们了解剪纸的由来,剪纸所用的工具,五彩几何图形,认识线条、圆、半圆、三角形等形状,认识了解五彩剪纸的颜色,用这些彩色的图形可以组成各种不同造型的剪纸作品。
魏丽, 著
本书认为,由于设计师与受众的关系及交互作用始终存在着不稳定性,因此变化和冲突充斥在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设计活动应当在艺术的直觉化、艺术化的感性与逻辑化、系统化的理性之间找到一条具有“中间”性的新的思维路径。当将创造力置于“问题空间”时,恰恰激活了人们有关创新问题的产生和运用创造性想法的过程,因此,将无限的创意置于有限的“问题空间”而获得创新策略,即“有限理性的设计”模式的提出或许能够成为当下设计师创造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与保障。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