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清华园听红楼

    樊志斌

    《我在清华园听红楼》系曹雪芹纪念馆研究员樊志斌在过去五年间在清华园街道办举办的《红楼梦》主题讲座的汇编,共十二讲,包括《红楼梦》的价值、欣赏研究《红楼梦》的方法、《红楼梦》写作中的世家精神、《红楼梦》与北京的关系、从纳兰性德到《红楼梦》、曹雪芹故居与文物之谜、从三山五园到《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红楼梦》中六大支配性人物、《红楼梦》的含蓄写作与欣赏,以及《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等,基本涵盖了《红楼梦》解读中需要了解的主要基础问题。《我在清华园听红楼》融合历史学、文物学、北京学、园林学、文学于一体,兼备专业学术性与赏析趣味性。

    ¥36.4 电子书
  • 钗黛之辨

    曾扬华

    《红楼梦》问世至今二百多年来,在众口一词给予了最高的赞誉的同时,又几乎在所有的问题上都存在着种种不同的意见和纷争。而在这些纷纭众说之中,对薛宝钗与林黛玉的争论,不但从古至今从未停息过,而且甚至可以算是最为激烈的一种争论。本书对这个红学第一大公案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与辨析并试图了结此案。同时为《红楼梦》人物论的进一步拓展,树立了又一种可取的典范,为《红楼梦》的阅读与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与考证。 上篇重点分析林黛玉与薛宝钗以及当下红学研究派别 ;下篇笔触延伸到其他人物,以及与主要人物的关系,如贾母,王夫人等,顺手织就一幅五光十色的大观园芸芸众生图,为读者理解主要人物的活动乃至整部《红楼梦》提供背景。

    ¥39.9 电子书
  • “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叶朗谈《红楼梦》

    叶朗

    本书是叶朗从美学眼光谈《红楼梦》的文集。书中主要谈两个内容,一个是《红楼梦》的形而上的意蕴,曹雪芹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就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追求爱的尊严,追求人与人的平等,归结起来就是追求“有情之天下”。“有情之天下”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真实的存在,“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因此人生是有意义的。这就是《红楼梦》给予读者的“悟”。再一个内容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悲剧性不在贵族之家的衰亡,而在“有情之天下”的毁灭,用林黛玉的诗就是“冷月葬花魂”。此外书中还谈了叶燮、金圣叹对《红楼梦》的影响,脂砚斋的评点,以及“点睛之笔”“闲笔”等小说美学的内容。

    ¥36 电子书
  • 红楼十五钗

    欧丽娟

    《红楼梦》真是一部伟大的经典,不仅仅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智慧,还有历久弥新、令人神往的“雅文化”。欧丽娟讲《红楼梦》,“用学问一提”,让《红楼梦》的视野“作高一层”,让大家看到传统中历久弥新、令人神往的“雅文化”,以及精神层面的涵养和优雅。 风靡华语世界的“红楼梦”名师欧丽娟全新作品《红楼十五钗》,十年磨剑,品读“红楼梦中人”,还原曹雪芹笔下立体的、活生生的众金钗金钗穿梭于《红楼梦》世界中,引领我们一起欢笑、伤心、哀叹、悲绝,随着她们走过有情世界,体会、品味种种人生光影,回眸自身的悲欣交集。“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重新理解红楼十五钗,也就是看懂“红楼梦中人”如何用更坚忍、更高贵的美好姿态来面对人生。

    ¥79.2 电子书
  • 红楼梦十五讲

    刘梦溪等

    本书汇集刘梦溪、冯其庸、周汝昌等众多知名红学家,全面介绍曹雪芹及其红楼世界,对《红楼梦》的作者、成书、文本、人物、意蕴、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版本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权威解读,堪称红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38.4 电子书
  • 隐喻修辞:《红楼梦》语言新视野

    沈杏轩, 著

    本书借鉴西方隐喻研究中强调隐喻作为人类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强调认知的全景隐喻视角切入,从语境构建、概念隐喻、隐喻叙事和辩证隐喻四个层面对《红楼梦》(八十回)进行一次较系统的语言考察。同时,也对《红楼梦》的经典英译本的隐喻修辞对比探讨译者修辞认知。《红楼梦》语境构建正是源于隐喻的认知本质和功能,隐喻统摄着《红楼梦》的时间、空间和对象等语境,参与了叙事语境的构建。隐喻化的辩证修辞艺术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辩证思想。隐喻化的修辞特点决定了《红楼梦》隐喻式的阅读模式,也决定了《红楼梦》的辩证阅读模式。

    ¥40.6 电子书
  • 末世悲歌红楼梦

    曾扬华

    本书是红学家曾扬华先生的赏析《红楼梦》的专著,书中作者用轻快、清晰、清新的笔触深入浅出地分析出《红楼梦》的深邃之处。本书由70多篇小文章组成,篇篇短小精悍,其内容多涉及广大红学爱好者所关注的种种问题。如《薛宝钗“总远着宝玉”吗》《刘姥姥的三部曲》《〈红楼梦〉里最奸巧伪善的人》等等。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幻灭、逝去的哀伤。作者以慎密细致的分析、平实朴素的语言阐述了这部“说不完的《红楼梦》”,本书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可以成为广大读者的阅读《红楼梦》的导读,有较大的出版价值。

    ¥25.2 电子书
  • 语言服务书系.翻译研究·《红楼梦》称呼语翻译研究

    陈毅平, 著

    本专著在前期专著《称呼语研究》和10多篇相关论文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红楼梦》现有两大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思译本的称呼语翻译。拟从认知、语用、功能、跨文化交际等多个角度对比研究两个译本中的称呼语。该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有借鉴作用,对促进外语教学和汉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实际作用。研究方法上将采用对比、归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问卷调查法等。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中外读者对《红楼梦》称呼语翻译不同译本的反应,考察称呼语翻译语料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方面的价值。

    ¥34 电子书
  • 大观红楼1:欧丽娟讲红楼梦

    欧丽娟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 台大中文系欧丽娟教授穷十年之功,潜心研究,读出那些隐藏在《红楼梦》文字之间与文字之外的声音,得出了自己最深切的感悟:《红楼梦》是追忆之书,也是忏悔之言,书中字字是泪,饱含对诗礼簪缨世家光景不再的无尽伤感与眷恋。书中对清代贵族世家生活与场景的还原堪称巨细靡遗、入木三分,加上作者对于无法挽救家业衰败的自我疚责构成了《红楼梦》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魅力。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 绝 无 仅 有 的一部世家公子叙写世家大族的小说。因此,只有回到传统中国的世家文化之中,体认清代贵族世家的心理感受乃至精神高度,才能避免“庄农进京”式的误读。

    ¥52.8 电子书
  • 《红楼梦》的文化分析

    单世联, 著

    本书以现代人文思想为视角,从小说的创作过程、叙述方式、人物形象与红学演变等方面,探索小说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效果。作者认为,巜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双重的,它一方面呈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并深入其细节,另一方面也对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的礼教文化发出深沉的抗议,并表达了从伦理型文化(理性、家国规范)向审美型文化(感性、个体、自由)转換的朦朦胧期待。该书为作者多年精心写就。

    ¥61.6 电子书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