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讲章

    李可心,王沁凌

    本书以讲章形式解庄,分为前篇、正篇、后篇。前篇论述有关《庄子》及庄子哲学的基本认识,总括心得,使见纲领,得其体要。正篇节选《庄子》原文,从内七篇兼外杂两篇中选取理趣相融、理路贯通的段落为注解对象,疏解字义,讲解文义,提拎概念,剖析理路,逐层设问,阐发己见,在论述中以中西哲学的综合素养为根基,以庄子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形神关系、名实之辨、自然、有无、贵求真等)为视角,辨析庄子哲学精义,阐发庄子哲学的精神旨趣,在解庄上融注译、解读、研究为一体。后篇主要是作者在讲解庄子的课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往来问答。这些问答进一步对庄子哲学的概念和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读来贴切受用。 该书在疏解文义的基础上注重辨析概念和问题,立足文辞,疏解义理,以文通理,以求达庄。其文采可读,运思严谨,能启人深思,有哲学发蒙之用。

    ¥96
  • 在物之间:庄子的伦理意识与语言观念

    刘书刚

    本书尝试从伦理角度考察庄子思想。如果说人应该如何生活是伦理学的初始问题,那么,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将个人置于与外物,特别是与他人的关系之中;他者与自我的共处,又迫使人们省察自身存在方式,进而思索何种人类组织,能够促生人与人之间的恰当关系。这种伦理意识实际埋藏在庄子思想的诸多主题、面向之下,是他反思政治、探索逍遥之道的基础。全书以伦理问题为核心重新梳理庄子思想,揭橥其中常被忽略的一些面向,同时注重将庄学置于战国思想世界中进行考察,呈现庄子对众多思想资源的转化、与当时思想派别的对话交锋。全书阐释《庄子》内篇及《秋水》等篇的几乎全部段落,提供清晰、细腻的文本解析,推进庄学研究,供读庄者参考。

    ¥44
  • 才性人生 始于庄学——王叔岷国立四川大学毕业论文

    党跃武

    本书是《四川大学馆藏精品集萃》丛书之一,对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国立四川大学文学院王叔岷<庄子内篇补注(卷三)>》进行了重新录入和文字整理,同时收录王叔岷《庄子校释》《庄子校诠》的有关内容,可以使读者在对比参照中全面了解国学大师王叔岷庄学研究的流变,学习他精益求精和执著求实的治学精神。

    ¥76.8
  • 《庄子注》与玄学美学

    曲经纬, 著

    本书指向对中国古典美学史脉络的宏观把握,立足于魏晋之际社会变迁与思维进展的客观事实,讨论了郭象《庄子注》对《庄子》美学思想的继承和突破,并企图在艺术创作和审美形态领域的变革中印证郭象的美学理论。本书分别从审美本体、审美态度、审美心理、审美人格四个方面讨论了郭象对庄子美学体系的发展:从审美本体看,郭象将庄子的“道”论置换为“独化论”;从对本体的规定看,郭象由庄子的“道法自然”转向为“独化玄冥”。从审美态度看,“逍遥游”是庄子与郭象所共认的审美态度。但郭象对“逍遥游”作了重新的解读,由庄子“无极逍遥”基础之上的“方外之游”转向“适性逍遥”基础之上的“游外冥内”。从审美心理看,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的方法,以达到“虚静”、“物化”的心理状态;郭象则提出“双遣”、“忘迹”的方式,以进入“玄冥”、“无心”的审美境界。从审美人格上看,庄子“道法自然”在人生观上的逻辑归宿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以建构“超然出世”的理想人格;郭象“独化玄冥”的本体观表现在社会人生中则是“名教即自然”,建构了“淡然入世”的现实人格。本书适合文艺学、美学领域学者,大中专院校学生阅读。

  • 天外“求索”文库:庄、骚比较论

    蔡觉敏

    本书共分5章加2个附录,在深入研读庄子和屈原的基础上,对传统所认为的二者之相似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力求对两个文人的并列文学地位和对后世的共同影响作出深层次的解释,尤其是对于庄子和屈原人生境界的关系,分析了二者人生困局与超越途径的不同,在一定意义上解释了二者的精神内涵,并从文本出发,探究被并视的“逍遥游”和“远游”的区别。

    ¥23.1
  • 《庄子》新解

    侯柯芳

    古今注译《庄子》的人很多,却都陈陈相因,少有新解。作者站在前人肩上,在尊重《庄子》传统的研究成果以外,有自己独到的新解,当然,这种新解乃是有根据的一家之言,不能毫无根据地发挥。本书各篇均包括原文、略注、直译、简析。原文,取王先谦集注本(《诸子集成》版);略注:不注文意,尽量少注句意;直译:译文力求准确、简明、通俗,尽量对应译出字词义;简析:先点出全文中心,再逐段点出大意,再就全文内容提要或点评。

    ¥23.4
  • 郭象《庄子注》研究

    杨立华

    郭象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镇。自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论稿》开始,汤一介、许抗生、余敦康等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前辈学者,都在这个课题做过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王晓毅等人又在这个课题上作了专门的研究。然而,囿于既有的学术范式的限制,这些研究总体上仍在汤用彤先生构建的基本框架下展开,虽然在局部的点上有一些进展,但都未能有真正的突破。 现有的相关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未能真正地将郭象的《庄子注》作为一部注释的作品来加以研究,导致对许多重要材料的误读,从而无法真正地把握郭象思想的整体脉络;其二,与前一问题相关,对于郭象《庄子注》的注释特点以及此书基本性质缺乏精准的把握;其三,未能对郭象哲学的重要概念给出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造成了颇多含混的见解。 
 本书从《庄子注》的注释技艺着手,着力于对郭象《庄子注》的注释特色的揭示。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出《庄子注》与《庄子》本文之间充满张力的对话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郭象的重要哲学概念做深细的研究,从而尽可能充分地展现其思想的内在理致。通过这样的研究,尽力减少目前中国哲学研究界对于郭象思想的各种偏颇、粗率的意见。

    ¥26.4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