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正文
本书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建立健全社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制度、队伍建设制度、激励保障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构建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育人机制,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本书主要面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青团部门、高校辅导员等群体,也可作为社会各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参考读物。
杨卫明
教育学会是近代中国教育变革进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驱动力量,折射着“救亡图存”的教育诉求与新式教育发展对于学术研究的急切呼唤。与近代中国其他学科或学术领域的学会类似,教育学会也主要通过召集年会、编辑发行刊物、设置专门机构等近代学会制度应有之举措,搭建起学术研究的平台,联络、汇聚平时散居全国各地的热心教育之士与教育专业人员,进而集成教育家群体之力深入于教育学术研究,不仅为近代中国教育变革摇旗呐喊,推波助澜,而且彰显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研究的制度化色彩。 本书借鉴近代学会制度以及学术体制的有关理论与分析构架,考察教育学会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情形。在概述教育学会产生与发展基础上,既展示教育学会学术研究的制度依托,又以江苏省教育会、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国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社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等为个案,具体呈现教育学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研究从无到有,从导入、搬运到深化的历史进程中或主持或参与,积极助力,促其嬗递与拓展,丰富教育学科理论与方法,直至催生新的教育分支学科的场景,并剖析教育学会与近代中国政府、大学之间的关系,以瞭望教育学会学术研究的限度与调适,之后,从总体上揭示教育学会对中国近代教育学术以及教育学科发展的贡献与局限。
姜万军
本书探讨了在知识经济新时代,知识、知识型生产组织、知识生产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研究型大学等知识型生产组织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知识,正在成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之外的第四财富之源,维系我们的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这种知识经济新时代,正确理解人(特别是知识生产者)的本性是研究结构治理问题的关键。作为“管理者”,特别是知识型生产组织的管理者,在进行相关治理结构制度安排的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和考虑“被管理者”的真实需求,投其所好地“引导”被管理者朝着组织所希望的方向努力工作,而不是试图“指挥或控制”他们,并抱怨下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通过强制“考核”来改变其行为。本书适于各类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和大学等非营利机构)的管理者;研究生和大学高年级学生;以及所有对于人的本性、结构治理等基础问题有兴趣的学者阅读。
邹昊、何红锋、王丛虎、王晓红等
本书是沈阳市政府采购中心“政府采购体系研究”课题研究的结晶,对政府采购体系的现状、变动趋势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实证研究,从政府采购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入手,在对比分析国外政府采购制度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行政管理体制、监督管理措施、电子化运行机制、绩效评价和文化建设等内容进行了体系研究。由四川大学中国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合作项目的结晶,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1)中国科技金融创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3)中国科技金融创新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国遇到了哪些瓶颈限制?(5)中国科技金融创新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李志能
本书旨在研究和检验个体分析层面的创业机敏性——一个关于创业机会起源的重要范畴。本书综合回顾、分析了经济、心理、认知、行为、知识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理论,明晰了创业机敏性范畴的概念、内涵,创建了包括观照、非见、前瞻和渲染在内的多维度结构,开发了相应的心理测量学量纲,构建了一个跨层次的、建构主义的创业机敏性理论模型。本书收集了中国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的1 080位创业者的样本,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的结构方程建模方法,检验了创业机敏性范畴的多维度量纲和综合性的理论模型。本书可作为管理学尤其是创业学研究领域的参考用书,对创业者也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廖康、忻展红、曹建彤
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国钢琴家在世界乐坛上屡放光彩使得世界钢琴界刮目相看。创作、演奏、发展中国化的钢琴音乐已然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工作者们最迫切的工作。本书以中国钢琴音乐为载体,以具体横向的史学、美学、音乐学、作曲、演奏等音乐理论为基点,纵向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艺术、民族民间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贯通,总结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钢琴文化的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学界在钢琴文化研究上的学术空白,为国内外钢琴音乐家、教育家、理论家及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并将为国际钢琴事业的交流作出贡献,对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赵昌文、阙紫康、杨安华
本书以五大创新特点、四大主要领域、三大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两大瓶颈限制和一大核心目标为主线,对以下问题做出了回答:(1) 中国科技金融创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 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3) 中国科技金融创新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在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受到哪些瓶颈限制?(5) 中国科技金融创新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窦尔翔
本书主要阐述了学生通过股性合约获得教育资金的原因、机理和效应。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教育作为一种投资行为,现有的筹资渠道如社会捐赠、财政转移支付、家庭支持、助学贷款不能满足学生的资金需求;第二部分按照“风险收益”对称性逐渐增强的逻辑对我国助学贷款的各种模式及其变通形态进行了排序,说明助学贷款也有其不可克服的弱点,找到了助学贷款不能满足现代教育需求方要求的内在原因;第三部分分析股性教育金融合约产生的原型、运作机理及其制度效应,研究发现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不仅能大幅拓展资金规模,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教育者提供增值服务、提升教育效率,优化教育改革机制;第四部分则告诉读者如果教育金融制度有可能作为一门学科的话其大体轮廓是什么样子。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逻辑创新。一是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假设前提的放松,首次系统探讨人力资本积累者的资金可得性问题;二是解释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小额贷款成功的内在逻辑在于“要素微化”、“增值服务”和股性因子的引入,从而揭示了助学贷款不能满足学生教育资金需求的深层原因;三是首次从明星经纪人盈利模式、《佃农理论》、“按收入比例还贷”等现存合约中提炼出“分成制”元素,并利用分成制思想创建了“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为自然人融资拓展出新的融资合约。本书的阅读对象十分广泛,广泛覆盖教育领域、金融领域的各类管理主体、投融资主体、理论与实践工作者。
殷醒民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长江三角洲科技创新能力演进的特征,而且更多地是以次级区域(地市级)和县级区域的经验来解释;另一重点则是从创新成果的经济价值出发来讨论国家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如何与工业生产力的融合问题。科技与教育资源应当跟随工业实力才会有更高的配置效率,说明科技必须找到具有商业化价值的制造部门,而不问这些制造业位于大城市还是县级区域。今天,次级和县级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正在蓬勃兴起,而对它的科技创新力发展轨迹的关注似乎被忽略了。中央政府和各级区域政府的决策者能够从本书中找到怎样选择产业发展重点和明确技术创新重点的思路,也能够更好地正确评价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资源配置模式的成败之处。本书适合经济方面的师生阅读,也可供决策者参考,还可为对区域科技创新力有兴趣的读者提供有益的资料。
王庆荣
本书主要对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问题进行研究,建立预警模型。本书探讨财务危机相关概念,回顾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状况,探讨财务危机发生的根源,验证传统单变量财务指标在危机预警中的显著性,验证Altman教授系列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在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适用性。本书选取77个财务指标进行系统、科学统计分析,最后选取6类6个财务指标作为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参数,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Logistic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并对预警模型进行检验,证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最后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类的定量研究进行探讨,提出定量分析模型和分类标准。本书可以作为财务工作者、房地产经营者、证券和债券投资者、金融机构风险研究者和监管部门的参考用书。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