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戏台通览

出版日期: 2015-02-01

电子书 暂不销售 定价:600.0 纸书价格¥390.00,点此比价
  • 收藏

  • 加书架

  • 引用

简介

戏台是戏剧艺术的表演场所和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我国建筑遗产中的珍贵实物。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保存的宋、辽、金等早期古建筑占全国总数的83%,其中古戏台作为建筑遗产中的重要一支,境内现存1000余座,时代囊括金、元、明、清,可称得上是中国“古戏台博物馆”。这些戏台散落分布于山西各地的乡野村落之中,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成为研究我国戏曲文化和古戏台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近年来,因人们娱乐方式的改变,古戏台逐渐失去往日玉楼笙歌、弦索齐鸣的盛况,部分古戏台残损严重,濒临消失。作为一名山西文物修缮保护工作者,研究古戏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下去,对现有古戏台进行系统研究和整理显得尤为重要。   戏台的雏形及形成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任何新生事物都经历了一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据我国戏曲专家和古建筑专家、学者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发现,真正意义上的戏台形成于宋代,元明时期得到一次大的发展,清初成熟定型。但是早在宋代产生之前,戏台已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酝酿萌芽期。   戏台的萌芽与雏形   事实上,早在原始社会,因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许多现象无法正确理解,故而对自然、神灵等充满敬畏之情,人们载歌载舞以娱乐神灵,从而获得它们对自己氏族成员的保佑,即“原始巫术”。当时人们居无定所,这些表演也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通常选取一个相对开阔、略微高于平地的场地或累土为之,即“露台”。表演的主要内容也是巫师在脸上身上化妆或戴面具跳着模仿动物或图腾物的舞蹈,向神灵传达自己的心意。这种原始祭祀表演我们只可通过考古发现的墓室画像、岩画及面具等作为佐证,这些露台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现早已不存。   封建社会早期,文字及礼乐、诗词出现并获得初步发展,一些简单乐舞和民俗乐出现并被作为酬神娱人表演的重要题材。此时,封建地主阶级追求声乐之美和身心享受,表演日益频繁。为使这些演出不受恶劣天气的干扰,人们开始在露台上搭建顶棚,形成现在人们口中的“乐棚”“舞亭”等。这些建筑材质不利于长期保存,现只能从前人的绘画作品和出土的陶制品中窥见当时的建筑式样。   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熊罴案”的台子,它是在十二个木敦子上搭木板后用熊皮装饰的台子,台子四周有木栏杆,有可供上下的台阶,这种台子可随用随建,用完即可拆除,其形制也与后来出现的戏台最接近。

更多出版物信息
  • 出版: 2015-02-01
  • 更新: 2024-07-16
  • 书号:9787537750462
  • 中图:K928.71
  • 学科:
    理学
    地理学
    历史学

作者信息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