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学术的开源——《清华学报》选萃

作者: 冯立昇、邓亮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0-01

电子书 ¥48.0 定价:80.0 纸书价格¥60.00,点此比价
  • 收藏

  • 加书架

  • 引用

简介

《清华学报》创刊于1915年,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理综合性高校学报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吸引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陈达、杨树达、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众多学术大师在其上刊发创论,也是张荫麟、吴晗、吴其昌、周培源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学术生涯的起点。《清华学报》上刊载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一些文章或是不朽之经典,或是某一学科或研究方向开山之作,引领了当时的学术潮流,构筑了民国时期罕见的学术高地。本书选取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张荫麟、叶企孙、贺麟、金岳霖、冯友兰、梅贻琦等23位著名学者发表在《清华学报》中的人文社科类论文,辑为语言学文学篇、历史学篇、哲学与思想篇、社会科学篇,并附以5篇有关学报发展历程、作用与影响的研究成果。本书以这些著名学者的代表性或开创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中文学术论文,彰显先贤的学术成就,同时亦为庆贺学报创刊百年。

编辑推荐

《清华学报》自1915年创刊,到1948年告一段落,其间经历了30多年的历程,成为学术交流和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就其基本断限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初创时期(1915—1919)、兴盛时期(1924—1937)和维续时期(1941—1948)。初创时期以引进西方为主,包括翻译、综述新科学技术成果、教育思想与经济理论等;辅以中学研究,包括刊载社会调查报告、人文社科论文、文艺评论等。兴盛时期以研究中学为主,如研究中国文史哲问题和引入西学方法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等,内容多为高水平人文与社科著述,间有少量理工科论文。维续时期,因战争和时局势变幻及学校迁移重组等多种因素影响,学报无法正常出版。但为了尽可能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传承工作,清华大学恢复了《清华学报》的编辑与出版,尽管出版周期很不稳定,但也刊载了清华学人战时的一些重要学术研究与思想成果。与当时中国大学其他同类刊物相比,《清华学报》学术影响力更大、持续时间也更长,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 《清华学报》的办刊思想与清华中西融贯、文理综合的性质相得益彰,营造出了相互融通渗透的适宜氛围。在现代中国教育史上,清华大学无疑是一个奇迹。从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又建立国学研究院,到1928年成为国立大学,至20世纪30年代梅贻琦掌校之时,清华已经全面崛起,成为令人瞩目的现代意义上的高水平大学。《清华学报》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开启了中国大学学术发展的新时代。《清华学报》反映了现代学术在清华乃至在中国生根和成长的过程。它不仅吸引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陈达、杨树达、朱自清、闻一多和冯友兰等众多学术大家在其上刊发创论,也为叶企孙、周培源、张荫麟、吴其昌和吴晗等一大批求学于清华的新人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成为他们学术生涯的起点。《清华学报》上刊载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一些文章或是不朽之经典,或是某一学科或研究方向开山之作,引领了中国现代学术的潮流,构筑了民国时期罕见的学术高地。

更多出版物信息
  • 版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 2016-10-01
  • 作者:冯立昇、邓亮
  • 更新: 2023-06-07
  • 书号:9787302432975
  • 中图:C53
  • 学科:
    法学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