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的一个童年记忆,是我小时候和哥哥去姥姥家遇见霞及霞和她娘的故事。经这么多年的沉淀积累,我不得不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足以引起我们创作者童年回忆的书写。《顺着迷人的香气长大》。这一部由清华大学出版的作品,是一部别致、好看且耐看的长篇小说。《顺着迷人的香气长大》二十七万字。说这部书别致,是因为它并不是由一个故事贯穿下来的,而是包含了多个故事,每个故事独立成篇,貌似作者的家乡胶州“洋河故事集”——但问题是,背后的主人公大都是“我”或者是隐形的“我”,而这个无处不在的“我”又对真正主人公做出了心理描写和注解延伸,这些故事都是“我”眼中的故事,都是老家“洋河”里的故事。 我和琴姑,我和浪丸,我和马戏团,我和桂芹......我和我的村庄。如此一来,结构的意义就凸显了。故事本身就是“片断”的组合,而非支离的碎片。而组合起来的“片断”却更有着整体的意义,更具有代入感,审美意蕴更丰富,文字更有张弹力。走入文本之中,你会发现每一个篇章里的“我”,都有着独特的视角与维度,都有着极为刻意的着眼,尽管在表面上看似浑不经意,实则是另一种的“草蛇灰线”,在“我”的眼光中,折射着人性,诠释着悲悯,叩问着终极,品味着人生,聆听着乡音。比如在《洋河好孩》里的我,是一个平行的“参与者”,而在《洋河理发店》里的我,又是一个欲望的窥探者,而在《马戏团》里又是一个侦察者,如此“分身”,如斯安排,实则巧妙,而看上去又平实无比,很自然且生动地游走在人性、心灵和历史之中,你会自然地随着作者身感同受于一种情景,但又可能会突然获得某种感悟。 一如《儒林外史》主角和场景的自然转换,还如福克纳小说的灵秀,更有约翰?斯坦贝克文字的诗性和对乡土的追忆。读《顺着迷人的香气长大》,能让人走入一个万花筒般的“洋河”中去,且且每每都有意外之得。 正如莫言在评论博瀚的文字时说:他的作品故事都很淡,主要是情感线在贯穿。 说博瀚他是在师法约翰?斯坦贝克,但在我的深入阅读感觉里,他的作品更易让人想到蒲宁,情节缓慢到悠闲,语言细密如繁花,不急不徐,幽长如古巷,斗转悠深,只要你仔仔细细地看去,耐下心来思考,便会有一只大锤出其不意间击到你的胸口;这感觉还像吃一口花,可能在你牛饮时毫无感觉,却不经意在咽下的同时品出回甘。这种味道,实在是不可与外人道。 当然,笔者在此并无意思对其归类、贴标签。实际上,博瀚是广涉博收的,一门一派不足以约束他,也不会成就他。他善于汲取,也善于演化,更善于定位,他早斯的作品也有激烈的时候,在情节上很引人,突出人心的挣扎、世道的变化和情感的渲泻,但到了后期,他开始反省,开始内敛,开始回归心灵,开始了简约话风,也开始了深度叙事,给人更多的是“言外之旨”。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又不是做作,不是娇情,更不是心灵鸡汤式的炒卖,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是驾轻就熟的洒然。 比如《浪丸》,写得随心所欲又颇见功力,浪丸和他的父亲是冥器匠,但两人长相又都其貌不扬,甚至猥琐,特别是主人公浪丸,个子高却是个罗圈腿,但他又特别爱臭美,整日里拿个小圆镜子照来照去,在他父亲眼里,这个儿子一度成为妖物,在别人眼里无疑是个变态。然而,就这样一个人,最后竟然又学得了接生的绝技。风土人情,世道人心,美丑之辩,生死之悟,一路笔致淡泊,波澜不惊,却又意味悠长深刻。写这样的小说,宛如读庄子的感觉,庖丁解牛、大匠运斤,多有游刃有余之感;也仿佛是读卡夫卡的《变形记》,荒诞中自有一派玄思妙想,而在这些“玄妙”的背后则是难以言说的生命重量。 作为导演出身的姜博瀚写小说,文字下的镜头感、画面感又极为鲜明,这大约又是他与其他作家不同之处,语言清新自不必说了,对场面的描写与呈现,可谓生动鲜亮,宛如高清的大片,冲激着视觉,展现在眼前,活泼泼,毛茸茸,亮灿灿。比如以下这段描写:“我讨厌这种哭声,正当我在失望的时候紧跟着传来一声声音色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的女花腔。我踮起脚从人群里挣扎出来看见一个长脸盘、长腰身年轻貌美的女人穿着一件洁白的的确良上衣,一手舞着一块白色的蚕丝手绢,一手牵着一个浑身上下白晶晶透亮般的五六岁男孩。她婀娜多姿地扭动着身子也十分伤心地哭诉着,只是她抬起一只手,将袖子和白色的蚕丝手绢挡住了自己的眼睛……”这种生动传情的描写,比比皆是,其美可感。
仰头夜空,星光来自若干万年前。顿足小憩,土地盛开着未来。 虹彩,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心上,风雨只是在召唤之后! 故乡有云,他乡有雨,心中有一轮太阳,笔下是许多人的春秋。 一页书,一片庄稼,一行字,一串足迹,一一道来的,是永远说不破的。
- 版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 2017-02-01
- 更新: 2023-06-07
- 书号:9787302455523
- 中图:I247.57
- 学科:文学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