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书架

  • 引用

简介

本书源于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文化景观研究方面的全球首次大型会议——名为“视觉、文化和景观”的研讨会,社会史、建筑史、文化地理学和景观建筑学领域的17位权威人士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这一新兴领域的方方面面,展示了研究普通环境的多重意义价值。虽然这一领域的传统研究都是关于乡土景观的,但本书大多数作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本书深入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论、以及如何通过研究来提高公众对环境的理解和欣赏。本书主要章节包括关于克利夫兰郊区的社会分层研究、对新墨西哥州圣克拉拉普韦布洛土著环境的讨论、乡土建筑的未来、关于葛底斯堡的联邦军团纪念碑的研究、对城市景观史的回溯、对于欧洲景观转型的研究等。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展望了景观研究领域的最新趋势。本书是文化景观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不仅探讨了景观作为文化表达的载体,还深入分析了景观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结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

编辑推荐

★(1)文化景观研究先驱之作。 1990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全球首次大型会议——“视觉、文化和景观”主题会议成果结晶,标志着该领域的学术探索和理论建构的开始。1997年,本书英文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 ★(2)汇聚17位跨领域权威学者。 汇聚了社会史、建筑史、美国研究、文化地理学和景观建筑学等领域的17位权威人士,来自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世界著名大学,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视角来探讨文化景观的多重意义和价值。 ★(3)概念体系与研究方法的创新。 提出文化景观研究的概念体系与基本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促进了人类学、艺术史和文化地理学等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方法论创新。 ★(4)呈现全球田野中的文化景观研究精彩个案研究。 从城市到乡土,从权力结构到文化冲突,本书深入探讨了景观如何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结构中被构建和理解,以系统性的论述阐明:“日常环境的作用常被忽视与低估”,普通的、日常的景观值得研究,因为它们是文化意义和环境体验的熔炉。

更多出版物信息
  • 版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 2025-05-01
  • 作者:[美]保罗·格罗思(Paul Groth)、[美]托德·W. 布雷西(Todd W. Bressi)主编,黄旭、史雨昕、刘昱苇 译
  • 更新: 2025-07-16
  • 书号:9787302685722
  • 中图:TU984.1
  • 学科:
    工学
    建筑学
    工学
    城乡规划学
    工学
    土木工程

作者信息

[美]保罗·格罗思(Paul Groth)、[美]托德·W. 布雷西(Todd W. Bressi)主编,黄旭、史雨昕、刘昱苇 译

保罗•格罗思(Paul Groth),文化景观历史学家。他发表了对城市街道网格、停车场、乡土公园以及美国工厂空间和住宅空间的相似之处的解释。他的著作《住在市中心:美国住宅酒店的历史》(Living Downtown: The History of Residential Hotels in the United States)于1994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他是乡土建筑论坛的前任主席,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和地理学的副教授,教授美国文化景观的历史。 托德•W. 布雷西(Todd W. Bressi),纽约市的一名编辑、作家和教师。他是环境设计杂志《地方》的执行编辑和《纽约市规划与分区》(Planning and Zoning New York City,1993)的编辑。他曾在亨特学院、纽约大学和普拉特学院教授城市设计。他关于设计和环境的文章出现在许多报纸和杂志上。 ★作者简介 杰伊•阿普尔顿(Jay Appleton),地理学家,赫尔大学地理学名誉教授,著有《景观的体验》《栖息地之诗》、文集《景观美学》和《栖息地的象征主义:艺术中的景观诠释》等。 詹姆斯•博切特(James Borchert),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研究重点是城市和郊区社区的社会生活和景观。著有《1850—1970年华盛顿的巷子生活:城市的家庭、社区、宗教和民俗》及《莱克伍德:1889—1989第一个一百年》。 丹尼斯•科斯格罗夫(Denis Cosgrove),文化地理学家,对社会和景观之间的理论关系有大量论述。与S.J. 丹尼尔斯合作出版了《社会形成与象征性景观》和《景观的图像学:关于过去环境的象征性表征、设计和使用的论文》,与G. 彼得斯合作出版了《水、工程和景观》,最新著作是《帕拉第奥景观》。目前是《永久栖居区》的编辑,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人文地理学教授。 多洛雷斯•海登(Dolores Hayden),耶鲁大学的建筑、城市化和美国研究教授。著有《七个美国乌托邦》《伟大的家庭革命》和《重新设计美国梦:住房、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未来》。本文集第9章内容摘自她的《地方的力量:作为公共史的城市景观》一书。 德里克•W. 霍兹沃斯(Deryck W. Holdsworth),地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理学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住房形式和社会认同、办公区的长期动态、原工业景观,以及19世纪宾夕法尼亚州的历史地理。著有《1952—1987年多伦多停车管理局》一书,编辑了《复兴大街》。 凯瑟琳•M. 豪威特(Catherine M. Howett),佐治亚大学环境设计学院的景观建筑师、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她将历史观带入她对19世纪和20世纪美国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写作中。目前是华盛顿特区邓巴顿橡树园的景观建筑研究项目的高级研究员。 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John Brinckerhoff Jackson),于1996年去世,作家和哲学家,作品在美国文化景观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于1951年创办了《景观》杂志,出版和编辑该杂志长达17年。他出版了6本论文集,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和哈佛大学开设了美国文化景观史课程。 安东尼•D. 金(Anthony D. King),最近出版书籍包括《全球城市:伦敦的后帝国主义和国际化》《城市主义、殖民主义和世界经济:世界城市体系的文化和空间基础》,以及两本编辑集《文化、全球化和世界体系》和《城市再现:21世纪大都市的种族、资本和文化》。自1988年以来,一直担任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艺术史系艺术史和社会学教授。 黎全恩(David Chuenyan Lai),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大学的地理学教授。已出版了6本书。他对北美的唐人街和华人社区的兴趣,使他在社区服务、历史保护和城市设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戴维•洛文塔尔(David Lowenthal),美国地理学会前秘书,现任伦敦大学学院的地理学名誉教授,也是英国特威克纳姆草莓山的圣玛丽大学学院的遗产研究客座教授。他在哈佛大学教授景观建筑学(1966—1968),主持英国景观研究小组(1984—1989),并联合编辑了《景观的意义和价值》。著有《乔治•帕金斯•马什》《西印第安社会》等。 鲁本•M. 雷尼(Reuben M. Rainey),弗吉尼亚大学的景观建筑学教授,教授景观建筑的历史和理论。出版物包括对19世纪美国公园和纪念碑的研究,以及对20世纪美国主要景观建筑师作品的批评性调查。 罗伯特•B. 莱利(Robert B. Riley),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的景观建筑和建筑学教授。1970—1985年,担任该大学景观建筑系主任。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人类景观的发展和感知、设计的文化方面,以及景观设计的理论。文章曾发表在《景观》《景观杂志》和《地方》上。他是环境设计研究协会景观建筑教育者委员会的前任主席,并活跃在美国建筑师协会。曾任《景观》杂志的副编辑和《景观杂志》的编辑。 丽娜•斯文策尔(Rina Swentzell),新墨西哥州的圣克拉拉普韦布洛人。曾在新墨西哥大学圣达菲学院和美国印第安艺术学院任教。她是参与美洲土著建筑和教育项目的组织、机构和私人公司的顾问。她的学术工作集中于普韦布洛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基础及其教育、艺术和建筑表现。著有《黏土的孩子》《触摸过去》。 戴尔•厄普顿(Dell Upto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史副教授。他的研究和写作奠定了他在本地建筑、物质文化和美国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他也是乡土建筑论坛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该论坛通讯编辑长达10年。著有《圣物与亵渎:弗吉尼亚殖民地圣公会教区教堂》和《马达林:南北战争前新奥尔良的爱与生存》,也是《美洲建筑之根:建立美国的族裔群体》和《公共场所:美国本土建筑读物》的编辑。 理查德•沃克(Richard Walke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理学教授。著作涉及郊区发展、城市历史、环境政策、农业综合企业等。与他人合著《资本主义的命令:领土、技术和工业增长》《新社会经济:改造劳动分工》。 威尔伯尔•泽林斯基(Wilbur Zelinsky),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理学家和名誉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北美社会和历史地理学、地理学和社会政策、人口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多样性。著有《美国的文化地理》和《国族到国家:美国民族主义的象征基础的转变》。他是《基础地理图书馆》《这片非凡的大陆:北美社会和文化地图集》和《宾夕法尼亚地图集》的合著者。曾获古根汉姆奖等。 ★译者简介 黄旭,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担任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文核心期刊《热带地理》《世界地理研究》青年编委。研究领域有文化地理学(文化景观)和文学地理学(地理诗学)。新出版专著《重返大地:地理诗学的思想之旅》。 史雨昕,江苏溧阳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学。 刘昱苇,北京人,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现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