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耕欣
这本书研究的对象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小说以及其后的维多利亚时期涌现的一批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涉及的作家包括高德汶、奥斯丁、玛丽·雪莱、司各特、勃朗特姐妹、斯蒂文森和斯托克。这些作品除了其浪漫主义色彩或浪漫主义文化背景,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其主人公大多经历了耐人寻味的地位互换或命运逆转。两个共有特点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这是贯穿本书具体作品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小说人物地位与角色发生突变,在社会变动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这种现象往往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正历更迭,或互不相容的价值观势均力敌,难分高下。在创作层面,这种情节安排为小说作者开辟出一块难得的空间,使其得以在不利的政治与文化条件下表达某些难以见容于时代的思想和价值。
丁林棚
本书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对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o阿特伍德的几部重要作品进行了解读,探讨了小说中体现的作者对社会、主体精神状况和人类生存状况等方面的思想,阐发了阿特伍德对于文学的社会和文化职能及其人文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思索。本书对阿特伍德的文化社会思想研究包括了个体精神、社会存在和人类状况三个层面的立体剖析,主要以法国哲学思想为基础,并结合加拿大的社会和文化现实,解读了阿特伍德小说中的社会和人文关怀,涉及民族与国家、权力结构、精神分析、社会和意识形态、科技人文、后人类主义等主题。通过阐述写作和社会关系及作家责任的论述,本书阐释了阿特伍德作品中的伦理和社会责任。阿特伍德不仅对人性的本质表示极大关怀,而且对于加拿大的民族/国家身份、人类的精神状况,乃至环境伦理、生态危机以及后人类未来社会表示关注,通过对现实中社会、政治问题文化危机的揭露,阿特伍德展望了未来的乌托邦理想,对人性和文化做出深刻的思索,这些体现出作者对文学社会功能的思索和执行。
余睿
本书是研究美国经典女作家凯特·肖邦小说的专著。本书对肖邦早期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觉醒》和后期创作进行重构和理性思考,对肖邦的作品和世纪之交其他四位美国重要女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赏析,通过阐释这些经典女性作品以观照现实,探求女性成长并成就自我的路径。本书适合外国文学爱好者、文史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及相关领域学者。
周汝昌
周汝昌是中国当代研究古典小说的大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得妙趣横生,极为精彩。这本书就是在他“百家讲坛”讲座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扩充、进一步发挥而成的。本书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为主要框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背景中理解小说的意义与价值,以富有特色的启发式、漫谈式语言,对中国古典小说做了详细的解读,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理解多有解构,对中华文化也有现代转换。作者认为“讲小说实际上就是讲文化”,了解一部小说存在的价值,就应该从小说的文化、审美、社会等元素出发,进行综合多视角理解。在提及中国古小说名著的精神内核时,概况《三国演义》体现的是“忠”,《水浒传》体现的是“义”,《红楼梦》的“情”则是最感人至深的,也是最为可贵的。作者指出“三才主义”,即天、地、人“三才”,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内涵的核心思想,人乃“万物之灵”“天地之心”。本书通过“四大名著”让我们走进中国古典小说的多彩世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源头、发展、本质、特点等丰富内涵有广泛了解。本书对中华文化多有致意,弘扬家国天下的拳拳之心。本书对于今天的读者阅读欣赏中国古典小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难得的作品,也是一本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普及著作。一起重温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让中国古典智慧走进我们的日常。
代晓丽
本书概述了20 世纪至21 世纪西方科幻小说发展的重点阶段,集中讨论了2000—2019年欧美科幻小说研究的主要成果。全书分为6 章。第1 章简述了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概况,包括科幻小说的定义、起源、标志性阶段及代表作家和作品。第2 章介绍了科幻小说在马克思文艺批评理论框架下的意识形态批评、经济学批评、乌托邦/ 敌托邦研究、科幻电影电视哲学研究等方面的近况。第3 章探讨了后人类和后人文主义研究在科幻小说解读中的价值与意义。第4 章根据时间、空间批评理论在科幻小说研究中的应用,讨论了该文类叙 事的区别性特征。第5 章主要介绍了在科幻小说叙事修辞、语言学研究、叙事轨迹和美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 章总结与展望了西方科幻小说研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动向,分析了新时代西方科幻小说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想象。
张之俊
本书运用认知叙事学领域中的社会思维理论,探讨《都柏林人》小说集中的人物思维互动。本书首先探讨了开篇《姊妹们》,认为其显露出小说集的社会思维状况;其次,本书确立了显性与隐性社会思维;最后分析了末篇《死者》,指出其为小说集的社会思维起到了收尾作用。本书聚焦思维互动,通过文本细致分析,充分展现了都柏林人群体瘫痪精神,深入挖掘了瘫痪这一主题的根源,展现了全景式社会思维。 本书适合对语言、文学与认知界面研究感兴趣的研究生与科研人员阅读,也适合热 衷于《都柏林人》的读者阅读。
黄建香
本书主要从中日古典文学比较视角、文化比较视角、社会性别视角、“物怪”书写视角等多个维度探讨了《源氏物语》独到的叙事方法。在中日古典文学比较研究方面,采用了《史记》和《汉书》作为比较对象,分析了《源氏物语》在引用、主题思想、叙事方法上对中国史书的接受情况。在社会性别意识研究方面,探索了《源氏物语》在语言表述方面表现出的性别观念。在“物怪”书写研究方面,考察了《源氏物语》的创作意图。各方面的研究均旨在探明《源氏物语》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影响关系。
贾立元
本书以晚清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部代表性作品的细读,考察晚清的知识精英们如何努力学习现代的历史观、科技观、时空观,并将其运用于探索未来、太空、心灵等未知事物,由此发现:他们梦想着汲取新知以革新本土文化,同时以本土智慧批判并超越殖民主义。这一融合中西的努力将他们引向对大同世界的描绘,而这些描绘中种种出人意表的奇异情节则揭示了他们在中与西、新与旧之间的挣扎与困境。作者兼有学者和科幻文学作家双重身份,对科幻有切近的理解,本书试图厘清中国现代科幻文学源头,爬梳大量历史资料,对晚清代表性科幻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视野开阔,学术功底扎实,论从史出、言之有据,对相关领域研究有所推进,是一本质量较高的学术专著。
任增霞
本书以时事小说的两个发展时段晚明与晚清为双焦点,展开文学与世□关联的思考,对时事小说这一特定历史时空下产生的小说创作流派,做了全面考察和梳理。在世□背景下,并置考察晚明与晚清时事小说,探究两个时段时事小说创作的因革损益,进而观察时代□□下相关因素、力量的消长对时事小说的诸多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时代新□。同时,通过追溯时事小说的源流、发展,剖析其生成原因,分析其价值所在与创作缺失,以确立其在小说发展史上的位置。 目录
陈岸峰
中国的新文学革命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无论是作为现代文学代表的“小说”,还是与现代小说关键主题相关的启蒙思想,均有必要在学术上作一次全面的省思。在讲义基础上进一步整理而成的著作,从鲁迅先生的《呐喊》到金庸武侠小说,以点带面,揭示了中国百年文坛所走过的历程。本书将“现代”与“当代”视作一血脉相承的文学传统,选取鲁迅、老舍、韩少功、张爱玲、王安忆等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作家,探索小说之思想,分析小说之艺术,既有文本细读,亦有理论阐发,复详细地从社会、文化及语言的层面做出深入阐述,是一部较有特色的现当代小说研究之作。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