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张少康

    本书内容包括对作者刘勰生平事迹的详细考证和简要年谱及对《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体系的剖析,体现了学界近年的进展。

    ¥30.4 电子书
  • 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

    张均

    本书关注当代文学制度(1949—1976),与已有相关研究不同,除考察体制层面的“显性文学制度”之外,着重于发掘渗透了观念、利益、人际等鲜活因素的“隐性文学制度”,不加理论预设而力求回到历史现场,呈现纷繁复杂的文学面貌,由此在当代文学史料方面有较大的收获。部分章节已发表于《文学评论》等权威期刊。

    ¥30.4 电子书
  • 古典小说的思想与艺术

    周先慎

    收入作者有关《三国》、《水浒》、《聊斋》、《红楼梦梦》等古代小说的研究论文若干篇,探讨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与艺术世界。

    ¥36.79 电子书
  • 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

    葛晓音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各类体式发源和成熟的时期。本书从语言、节奏、结构、表现方式等多种角度,深入而系统地探讨了从《诗经》、《楚辞》到五言、七言、杂言等各类诗体产生和发展的原理,各类诗歌体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体式的形成与各类诗型的艺术表现感觉和创作传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本书是一部视角新颖的唐前诗歌体式生成和体调演进的发展史。

    ¥46.4 电子书
  • 异域与新学——晚清海外旅行写作研究

    张治

    本书主要以晚清时期(1840-1911年)的海外旅行写作为研究对象,这一文体作为近代中国人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当时逐渐形成一种影响深远的"游记新学"。作者将旅行写作从西式理论化的研究模式中复归于文献考辨和史料钩沉的基础工作,搜寻冷僻的文献,考证稽查相关文史资料,对于以往研究多有发覆。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了传统学术的地域色彩与近代文化传播的多点扩散式地理图景,虽然谈的是中国人眼中的西方世界,但是其关注点和思想趣味往往与其文、其学的地域渊源密切相联系。其特点在于,不仅仅是分析文学文本,而是充分关注了中西文化交汇背景下的晚清士人社会。本书是以作者在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继续研究充实而成的。

    ¥26.4 电子书
  • 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陈军

    文类是文学理论的古老范畴之一,也是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作为文学理论范畴,文类涵括以结构、内容、风格、功能等标准划分的一切文学作品类型。颇出人意外的一个事实是,两千多年来,中外古今对于文类的认识却始终存有模糊、分歧甚至淆乱之处,尚无比较集中统一的意见和说法。本书追根溯源,分析了西方和中国古代对于"文类"的认识历程,提出了"文类是审美策略"的观点。进而探讨了文类的等级、文类的界限、文类与文学经典,以及缺类现象论(如所谓的"中国没有悲剧")。

    ¥39.2 电子书
  • 中国早期小说考辨

    马振方

    先秦是文体的蒙昧时代,也是文章不受文体约束的时代,小说因而得以在子书和史书中发轫与生长。本书集中考察了先秦子史及后出典籍中有意虚拟且非寓言的叙事之文。经过考辨这些作品多已具备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全书辨及从先秦至魏晋二十部典籍,小说作品数以百计,资料翔实,辨述明晰,汇展了中国小说硕壮童年的蓬勃气象。

    ¥36 电子书
  • 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

    朱国华

    本书从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所突显出来的文学艺术合法性命题出发,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真理性一直被指认为文学艺术成为可能的精神本质。然而,无论是从这一命题的普适性上还是从真理这一概念使用的含混性上都不能令人信服地证明其为正当。本书将权力视角引入到对文学艺术合法性的研究。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文学权力的概念,并结合资本的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它的构成条件及其作用方式;第二部分,作者结合传播媒介的历史,考察了文学权力的历史演变,得出文学权力决定于文学作为符号资本在表征领域里所占据的比重的结论;第三部分集中讨论了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如何侵入到文学领域,并在何种层面上构成了文学的合法性危机。全书紧密结合文学与权力的关系,对文学合法性问题的历史与现实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在文学社会学层面上有较大的推进。

    ¥30.4 电子书
  • 城市现代性的另一种表述——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研究(1949-1976)

    张鸿声 等

    本书以"文学中的城市"这一概念入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1949-1976时间内城市题材文学的特征及其特殊的现代性表达。一、对1949-1976年间的城市题材文学进行背景研究,梳理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城市形象与现代性叙写,分析这些因素的构成、组合方式,并与其他时段文学中的相关内容相比较。二、题材和主题研究,揭示这一时期文学对城市的叙述所采用的特定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的现代性追求。三、文本研究,包括分析具体文本的审美原则、叙述文体、人物塑造、空间时间呈现等,揭示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的叙事语境。

    ¥46.4 电子书
  • 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第二版)

    贾晋华

    本书研究唐代集会总集及相关的诗人群的活动与创作,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考论唐代集会总集及相关的诗人群体,考述了《翰林学士集》与太宗朝宫廷诗人群体,《景龙文馆记》与唐中宗朝修文馆学士群体,《大历年浙东联唱集》等。下篇在上编研究的基础上,辑集并校勘唐人集会总集七种:《景龙文馆记》、《大历年浙东联唱集》、《吴兴集》、《汝洛集》、《洛中集》等。

    ¥54.4 电子书
  • 话本小说叙论——文本诠释与历史构建

    刘勇强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上编"文体源流敷演"是对话本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历史及普遍性问题的综合性研讨;中编"小说专集讲论"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小说集加以分析;下编"名篇佳作说微"则以部分经典文本为中心,从小说史角度透视其文体价值与历史内涵。三个部分互为补充,文本诠释引出的普遍现象在综合研讨中得到了理论化的说明,而综合研讨的分析又处处与文本诠释相印证。这一研究思路的有效实践,使文本诠释与历史构建相得益彰,呈现出与以往概论式、赏析性话本小说论著不同的论述形态。

    ¥38.4 电子书
  • 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

    谢保杰

    1949-1966年出现的工农兵写作现象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创作主体的工农兵作者,是解放后党和国家大力提倡、扶持的一个创作群体,他们上承左翼文学资源,同时也被认为是新中国文学新生力量成长的标志,在他们身上寄寓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理想。本书涉及一个创作群体(工人作家群),一个写作个案(士兵作家高玉宝),一个运动(新民歌运动),一次批判(吴雁),试图通过对这些创作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还原历史现场,呈现业已消失的文化(文学)图景。

    ¥30.4 电子书
  • 儿童与战争:国族、教育及大众文化

    徐兰君

    本书以"儿童"是各种文化建构的话语系统的重要集合点(focal point)为讨论前提,研究分析自1937年至1945年前后,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领域围绕着"儿童与抗战"这个核心议题而展开的救国、殖民和战时民众教育等重要命题。本书针对目前现代中国学界多数将儿童研究限制在儿童文学这个特定文类的研究现状,试图从漫画和电影、儿童游戏、儿童写作以及战时杂志等更多样化的大众文化材料分析切入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文化史和社会思想史。

    ¥30.4 电子书
  • 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

    姜涛

    五四之后,在新文化理念感召下,众多青年从乡村、小城,来到北京,栖身胡同公寓,游走书局学院,依托新兴的现代传媒,在窄而霉的室内,筑起各色文字之塔。但这并非寄托高贵文学之梦的"象牙之塔",只是一处处暂时的身心安顿之所。是留在室内"建塔",还是走到室外,加入宏大的实践进程,历史分野因此存在于一代"文学青年"的不同选择中。本书以五四之后社会思潮的分化为线索,在文化与政治运动的紧张中,选取若干人物、现象、群体、事件,探讨青年群体如何通过新文学介入历史,新文学又如何作用于"新青年"。

    ¥41.6 电子书
  • 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

    陈泳超

    传统民间文学的研究的范式基本是以文本为中心(text-centered)的,本书将传说当做在地方生活世界中持续发生作用的一套话语体系,通过对于山西洪洞县一个非常悠久的信仰活动“接姑姑迎娘娘”中关于娘娘的身世传说持续8年的田野调查,来理解和分析地方民间传说与人群的各种实际关联,尤其关注传说演变的动力机制,由此探讨永远处于变动之中的地方传说,并非只是文学层面的精神活动,而是由人群不同的现实诉求直接推动的。

    ¥47.2 电子书
  • 理论的再生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问题与方法

    段吉方

    在当代,无论是世界范围内还是中国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都面临着多重挑战,世界政治格局、文学发展格局以及当代文化秩序已经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作为一种思想精神与理论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仍然会有它的现实性,也不影响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和方法观念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命力。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正走向综合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即如何在学理层面上更切实地面对当代文化经验,如何在根本上将那种学理层面上的理论建构与生活经验和情感诉求层面上的现实发展结合起来,以增强理论对象化现实的能力,这是本书讨论的主题。

    ¥28 电子书

更多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