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辉,刘广三,何挺 等
本书在《刑事诉讼法》2012年再次大修的背景下,通过对比1979年、1996年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具体变化,梳理刑事诉讼法演进的脉络和规律,评析历次修改的得失,阐释修改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诉讼规律及所可能带来的各方面变化与挑战,展望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未来发展与走向。本书写作以《刑事诉讼法》的法条文本为提纲,按照《刑事诉讼法》的前后顺序设定章节。每一章内首先概述该章刑事诉讼法历年修改的总体走势,并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1979年、1996年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区别,之后采用专题的方式对该章内历次修改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阐释。本书不完全等同于纯粹"理解与适用"类的书籍,而是包括了一定的理论分析,体现发展规律,并对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意图、蕴含的价值、法条相互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理论上阐述,既适用于实务人士,也适用于进行刑事诉讼法学习、研究的人员。
刘加良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纠纷也进入复杂多变期,基于纠纷对社会秩序的冲击有革故更新的积极一面,也有纵恶制乱的消极一面,作者认为当下我们对纠纷的消极作用更应被清醒的认知和冷静的判断,健全相关解决机制的必要性更应被普遍的认同。围绕当下我国纠纷解决的基本立场,本书分"特色机制的实效化:注重传承与应势创新"、"常规机制的良善化:宏观聚焦与微观研讨"和"学理支持的强力化:增强指引与适时反制"三编,集中探讨了我国当下理论上需要澄清的人民调解制度、马锡五审判方式、民事督促起诉制度和民事执行中的审级控制制度。
蔡虹
书稿作者站在学术前沿,对民事诉讼法的内容作了细致和系统的介绍,包括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主要程序、特征、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本次修改吸收了作者在教学课程中积累的一些新经验和心得,并结合了最新的相关司法解释等。
罗海敏
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的理论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德国,其后传至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地,成为刑事诉讼证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上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但并没有形成严格证明的相关理论,也不存在就不同待证事实规定不同证明方式的相关诉讼制度。本书力图在归纳、阐释两大法系严格证明理论探索及制度构建的具体内容、共同特点及发展趋势的同时,从证据资格和证据调查程序两方面剖析、反思我国诉讼证明立法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吸收、借鉴域外有关严格证明相关理论与制度构建,以期为修改、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及解决司法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王亚新
本书将中国民事诉讼置于中国社会变革这一广阔的语境当中,采用法教义学的基本进路,兼用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民事诉讼中的基本问题作了既深刻又合于理性的分析与阐释。书中所涉论题均为民事诉讼和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问题。其中,对于民事诉讼中审判资源的分配与管理、民事诉讼程序的分类、庭审中的证明责任等问题,本书均有独到的见解。
陈胜蓝
司法审判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书以商事审判为例,构建了司法审判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大量来自司法实践的数据、案例和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成果,揭示该作用机制的运行特点及效果,归纳了法律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司法经验",并就该作用机制的完善提出若干建议。
姚建龙
作者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现场观察等实证方法,对适当成年人介入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之域外视角,第二章合适成年人在场权的提出,第三章引入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之论证,第四章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的地方试验,第五章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的基本立场与趋势,第六章基本结论与建议。书后附有调查问卷及统计数据,以及代表性试点地区的规范性文件。
汪建成
《理想与现实--刑事证据理论的新探索》与上一本《冲突与平衡--刑事程序理论的新视角》是姊妹篇,该书基本上也是围绕刑事证据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共分15个专题:第1题 论刑事证据的多重视角;第2题 对刑事证据分类理论的几点思考;第3题 证据制度之历史演变;第4题 自由心证新论--论自由新证之自由与不自由;第5题 论诉讼证明中的四个标准;第6题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7题 非法证据证明责任论;第8题 证据开示制度研究;第9题 证人制度之基本理论三论;第10题 警察出庭作证制度的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第11题 口供规则体系论纲;第12题 诱惑侦查新论;第13题 沉默权三题;第14题 刑事鉴定结论研究;第15题 论刑事证据立法方向的转变。这15个专题几乎囊括了现今刑事证据领域的方方面面,无论从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而言,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学术著作。
张艳蕊
理论界对民事公益诉讼的关注和研究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司法实践发展的需要,难以回应现实提出的各种问题,更无法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国内虽然已出版有两本关于公益诉讼的专著,但这些专著对有关公益诉讼的研究和分析似已显过时和陈旧,其建议也缺乏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本书对当前民事诉讼理论进行扩张,以适应民事公益诉讼。 专家评审认为此书就目前公益诉讼领域的著作而言,论证的角度具有一定新颖性。从作者引证的文献和全篇行文风格来看,作者的知识面和学术兴趣不是狭隘于民事程序的技术层面,而是涉猎于政治学、法理学等各个领域,这对于民事程序研究尤其是从理论/理念基础上研究公益诉讼是至关重要的(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是公民共和主义而非自由主义)。综合考虑作者的流畅表达等特点,就作者本身而言,有一定学术潜力。
(法)伊曼纽尔·盖拉德
国际仲裁的实践性难免使当事者迷,本书的作者站在更高、更全面的立场上审视国际仲裁,详尽的梳理已有的具体规则和案例,又超越它们,在哲学的层面上解析仲裁的机理,使我们有可能更冷静地审视仲裁,从而获得更深刻、更透彻的认识。
 
 仲裁员权力的渊源、仲裁程序法和实体法、裁决的效力、平行程序、禁诉令……这一切在国际仲裁领域都面临当事人和仲裁员的选择, 这些选择带来正当性问题,使得自治和自由这对基本的哲学概念在国际仲裁法领域处于核心的地位。
 
 本书基于作者2007年夏天在海牙国际法学院讲授的一门课程讲义修改完善,试图辨析作为国际仲裁法基础的各种哲学前提,以展示它们本质上的连贯性和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实践意义。
陈光中
本书是对作为近年来引起学界和实务界热门讨论的制度--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讨论。本书的写作基础是对全国多个省市的走访、调研,在大量的实证调研基础上,本书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施情况以及国内外非法证据排除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的较为集中的研究介绍,同时指出我国目前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本书的出版对于我国进一步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瑞华
本教材是国内知名法学学者陈瑞华教授的第一本教科书。本教科书的特点在于,以个人独著的形式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在刑事诉讼法领域的研究成果,使教科书具有了高端学术含量,体现了思想性、前沿性、实践性。本教材汲取同类教材特别是国外优秀教材的经验和精华,同时具有中国当下的问题意识,整合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反映刑事诉讼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教材不仅适合法学本科、研究生学习,也非常适合公检法系统和从事刑事领域工作的律师学习之用。本教材根据2012年新的《刑事诉讼法》撰写,相信面市后会是市面上最新、最权威的刑事证据法教材。
马怀德
全书系统介绍了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制度与理论,并比较科学地处理了教材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本书特点: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反映最新司法解释的进展。逻辑清晰、语言简练。介绍性与启发性相结合。
田文昌,陈瑞华
本书在2012年5月出版,首印6000册,目前已无库存。本书在刑事诉讼实务界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鉴于新刑事诉讼法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两高三部委正在抓紧制定实施细则。我们拟邀请两位作者就实施细则再进行一次谈话,增补到书稿中去。同时鉴于对首印的装帧设计不很满意,我们准备再版更换封面设计和装帧形式,力争把本书打造成一本可以长销的律师必读书。
陈瑞华
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权丛书"的系列研究成果,属于运用实证调查方法研究中国刑事辩护律师执业状况和问题的著作。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修改过的六份研究报告;二是附录部分,包括调查问卷及问卷分析报告。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在设计出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就刑事辩护律师的执业状况问题在近700名律师中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调查;在总结和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律师刑事辩护活动遇到的六大主要问题作出了研究和分析,并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
张海燕、刘延杰、刘加良、王启江 著
民事诉讼法案例研习(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规划丛书)主要依据2012年8月31日修改通过的《民事诉讼法》的体例结构,以司法实务中真实、典型案例为分析样本和研究视角,对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进行实践指向的深入分析。读者对象为法学专业在校本科生和法学类与非法学类法律硕士学生、法官、律师以及其他法律实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