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林
本书阐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及其在材料加工工程中的应用,介绍了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原子结构与原子间结合键、晶体结构、固体中的扩散、材料的固化、相图、固态相变与金属热处理、金属的力学性能及其他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陶瓷的结构与性能等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和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本书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段秋生
本书融会贯通近年来国内外热能动力工程领域多位大家的理论著作内容,加入作者研究工作的成果,力求理论体系完备,物理概念清晰,辩证分析深入,计算方法实用。全书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电站热力学循环、热力循环性能的评价、提高电站热力循环性能的途径等基础知识;燃气轮机理想循环、实际循环、简单循环、复杂循环、多轴燃气轮机循环和燃气轮机复合循环的基本概念;蒸汽轮机电站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流程; 余热锅炉汽水系统的构成和基本的热力学概念与工程概念;联合循环的严格热力学定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性能的焦树建分析法;蒸汽参数匹配优化的数值计算;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的构成与工作流程;IGCC联合循环电站的构成和工艺流程;用于联合循环电站热力性能分析计算的工质热物性计算方法。从理论体系上看,本书基本涵盖了目前在役和在研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的全部内容。本书可作为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企业工程师、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日]稻垣道夫,[中]康飞宇
近年来由于富勒烯和碳纳米管的发现,炭材料研究受到了全球材料科学界、物理界和化学界的广泛关注。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炭材料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实例。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写作《炭材料科学与工程:从基础到应用(2011修订版)》的目的和炭材料的分类与发展史,以及炭的多样性。第二部分为炭材料的基础科学知识,主要介绍了炭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制备工艺,特别是炭化和石墨化的原理及其微观结构控制技术,多孔炭的孔径控制和炭材料掺杂其他原子的技术,炭材料的各类表征方法。第三部分主要为炭素材料的工程与应用问题,特别是新型炭材料的发展及其在能源、环保、原子能、国防方面的应用实例,涉及石墨电极,高密度各向同性石墨,高取向热解石墨,玻璃炭,纤维状炭,多孔炭,石墨层间化合物等。本次修订增补了有关石墨烯的内容,并订正了正文中的个别文字错误。
许祖泽
本书介绍新型微合金钢及其焊接与实际生产应用的结合,主要内容包括:钢的焊接性及其发展,焊接对板材、型钢和轻型结构钢发展方向的影响,焊接在新型结构钢开发中的作用,新型含Ti微合金结构钢的焊接性和试验与评定,焊接时沉淀物和其稳定性的特征,新型高强度结构钢的焊接,大热输入(线能量)焊后的韧性,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线用钢的焊接性及其焊接材料,微合金化铁路重轨钢的焊接性,缆式电弧焊丝、新型微合金钢生产与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实现现代化的系统装备与效果,焊接与地震、抗灾和减灾,以及新型微合金结构钢焊接指南。本书可作为开发应用新型微合金结构钢的研究院所,焊接结构设计、生产加工和使用厂家,大中院校材料和焊接专业相关人员的参考书;对于设计生产应用焊接钢结构的工程师、焊接技师、焊工以及材料销售经理和技术人员等也具有参考价值。
王霄锋
不断改进汽车产品的可靠性是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书旨在比较系统地介绍各种可靠性分析、设计、试验、制造和管理方法及其理论基础,重点放在它们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上。主要内容包括: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及其统计学基础;汽车可靠性试验与可靠性数据处理方法;机械零件的静强度和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方法;机械零件的随机疲劳寿命预计及其在汽车可靠性试验中的应用;电子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与应用;产品维修性及其分析方法;保证产品可靠性的设计分析方法;在制造中采用的可靠性保证方法;复杂可靠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靠性管理等。为使读者易于理解、掌握概念和实际应用方法,本书引用大量可靠性工程的应用实例。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机械类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又可以供从事机械和汽车设计、研究、试验、制造、质量、销售服务、维修使用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学习掌握可靠性方法之用。
倪维斗、李政
本书是集十多年研究成果而编撰的有关多联产能源系统的一部专著,涵盖了多联产系统的概念、建模方法、系统设计、集成和优化方法、系统特性规律、系统综合分析与评价、在我国的实施前景、对CO2减排的影响等内容,并展示了一系列多联产系统的应用流程。本书可供从事多联产能源系统研究的专业人员以及能源、化工领域的研究和开发设计人员阅读参考。
孙毅、章巧芳、舒欣
本书结合现代机械设计与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在保持“机械制图”课程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从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培养的角度出发,引入了图元构形的概念,在内容中将计算机建模方法与图学原理的形象思维相结合。本书机械制图部分采用了最新的国家标准。 除绪论、附录外,全书共分10章,主要内容有制图标准与技能,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立体投影,图元组合体构形,机件常用的表达方法,零件的连接,常用件,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简介,零件图,装配图。与本书配套的《图学原理与机械制图习题集》同时出版。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机械工程(或近机类)
李泓, 等编著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详细讲解了智能仪器的设计方法,对智能仪器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各种常用外围功能部件的使用,以及各种常用的算法都作了介绍。《智能仪器设计基础》以c语言为主讲解程序,更加符合实际应用的需要。同时,书中提供了几个设计实例,都是编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主要面向广大电子设计工作者和大中专院校师生,适合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具有一定单片机基础的广大电子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唐剑兵, 主编
《机械设计基础》是根据高职高专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组织编写的,内容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概述、结构的静力分析、机械零件工作能力计算的理论基础、摩擦与润滑、机构的组成和运动分析、常用机构及运动分析、其他常用机构、齿轮传动、挠性传动及摩擦传动、螺旋传动、机械连接、支承及导轨、弹性元件、机械产品的总体方案设计和机械创新设计简介。全书共15章,除第15章外每章后面均附有习题,供读者练习。 《机械设计基础》从工程实际出发,重点放在工程应用中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通过一定量的工程例题,使读者较快掌握课程主要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机械设计基础》适用于机械及近机械类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朱朝霞
本书是根据工科类专业对电子实习的基本要求,结合编者多年实践教学的经验,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目标而编写的。全书包括安全用电及常用测试仪器操作,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测试,焊接技术,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流程,综合实习产品制作共6章。本书第2版配套了多媒体课件,包括PPT课件、视频课件和Flash自主播放型课件等,对于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学生电子实习的教材,又可作为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潘鹏 王涛 中岛正爱
在线混合实验方法是研究工程结构抗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近30年来在线混合实验技术发展迅速,但关于在线混合实验的书籍在国内外均较少。本书旨在介绍在线混合实验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不仅介绍了常规在线混合实验,也介绍了在线混合实验在网络化以及复集有线元程序接合等方面的发展。本书可供工程抗震实验研究人员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使用。
钱晓耀、周铭、陈卫民、张维刚
本书系统阐述了电器产品质量检验中的产品标准、试验方法、检测仪器、检测原理、检测系统。同时为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其内容与产品质量检验过程紧密结合,通过了解被检对象(产品)的特征(结构或工作原理),学习产品检验要求或产品标准、检验方法和数据分析处理,掌握产品质量检验仪器(或系统)设计知识,使读者具备产品质量检验、设计和管理的能力。本书介绍了通用测试技术的基础理论,包括质量检验基础、测量误差基础、电参数测量的基本知识与电测仪表,然后介绍家用电器性能的测试,包括产品标准的运用、安全性能测试、通用性能测试和使用性能测试,最后介绍了家用电器性能检测的自动测试技术。本书是产品质量工程专业课程的教材,也可作其他相关专业设置电器产品质量检测类课程的教材。
赵振兴 何建京 王忖 编著
本书是高等院校水力学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其写作目的是帮助在校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加深对水力学基本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熟练解决水利工程计算技能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内容包括:绪论,水静力学,液体一元恒定总流基本原理,层流和紊流、液流阻力和水头损失,液体三元流动基本原理,有压管流,明渠均匀流,明渠非均匀流,堰流和闸孔出流,泄水建筑物下游水流的衔接与消能,渗流,污染物的输运和扩散,水力相似与模型试验基本原理等的内容提要及习题详解。书后还附有近年各种类型的考卷选编。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水利类、土建类等各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刘劲松, 主编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实践》共14章,包括材料基础知识、常用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实践三大部分内容,各章之前均有学习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主要知识点后附有释疑解难,奇闻逸事及工程应用典例。各章之后附有小结和复习思考题,重点章节后还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实践》适用于高职高专机械类或近机类专业用书,也可供电视大学、职工大学的师生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徐家旺 王晓波 姜波 刘彬
《实用管理运筹学实践教程(第二版)/辽宁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省级规划配套教材》是与《实用管理运筹学(第二版)》相配套的实践教程。书中基于LINGO优化建模软件,在介绍各类运筹学模型的基础之上,设计了相应的上机实践环节,并附有案例供上机使用。设计的上机实践环节总学时为24学时,实践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选用。本书既可作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运筹学或管理运筹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学生实验用的实验报告册。
朱 永 贝睿
本书概述4种放射性天然锕系元素锕、钍、镤、铀的化学和工艺学。第1章绪论介绍它们在现代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天然放射系及主要文献。以后几章分别介绍各元素的历史和现状、化学性质和放射性质、分离方法及应用等。重点是钍和铀这两个具有长半衰期的元素,包括资源和获取方法、钍的核能利用、铀的同位素分离浓缩等。本书可用作核燃料循环和核化学化工有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