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罗伯特·扬(Robert Young
1990年,罗伯特·扬《白色神话》出版,之后所有对后殖民理论的评估都受益于这本书。《白色神话》首次系统深入地探讨了“神圣三剑客”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的思想,并追溯到塞萨尔、法农等人,奠定了今天后殖民理论的基本框架。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是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的综合信息类刊物,办刊宗旨为报道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搭建中外学者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本刊分设汉学论坛、文献天地、汉学人物、论著评介、研究综览、基地纪事等栏目。
荣新江
本书是唐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学术年刊,收入有关唐代历史、文学、文化、考古 、艺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已经被国内外各种评审机构定为最高级别的学术年刊。
彭林
全书内容涉及古代农业、天文、音乐、纺织、玉器、建筑等诸多领域,力图将考古学家和文物研究专家的高头讲章,转换成普通读者能够听懂的语言,把专家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变成大众的共识,以充当考古学家、文物研究专家与大学生和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使人们对文物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由此而对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对“文化中国”的含义有更为透彻的认识。
张仁忠
本书以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在简述北京城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介绍了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城墙、城门、宫殿、寺观等的历史面貌及当今现状,并配多图,是一部优秀的简明北京史著作。作者张仁忠,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教学工作,学术功底扎实,文笔流畅,已在我社出版通史教材《中国古代史》,颇受好评。
赵园
本书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代中国士大夫的言论、心态、选择,上、下两编各以“话题”和“人物”为切入点,借助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读解知识人的命运,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 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思想史研究著作。1999年初版后获得学界广泛认可和好评,曾获“长江图书奖”,并已转让韩文版权。
辛德勇
本书所收文章是都是作者收藏和阅读古代典籍的心得。一部分内容是谈论人所熟知的常见书,还有一部分是讲述作者独具特色的收藏品,但后者也是立足于常见基本典籍来阐释稀僻书籍的特色和价值。作者认为,只有尽可能熟知常见典籍,才能把握历史的背景和文献自身的源流,以此为基点,更好地认识乃至发掘利用稀僻书籍的特色和价值;反过来看,只有尽量拓展对文献史料的视野,充分了解各种类别和形式的典籍,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摆正常见史籍的基础地位。
何顺果
本书从"文明演变"的视角观察从远古至当代的世界历史进程,以时间为序,分五编叙述了农业文明在东方的兴起,蛮族入侵引起的文化交流,工业文明在西方的孕育,欠发达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进行的各种尝试,以及高科技革命带来的人类社会的变迁。围绕着经济条件、政治组织、道德传统和文化艺术四个重心,本书呈现了一幅关于人类各主要文明产生、发展、传播和交流的丰富多彩的画面。
张岂之
《中国历史十五讲》15个专题也许地可以概括中国历史 主要的内容。由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资料丰富,大学生和读者们对古代史接触较少,因此在专题中古代的内容占的比例大些。至于中国近现代史由于中学讲得较多,在大学其他课程如政冶理论课中也含有中国近现代史的若干内容,可以适当精简一些。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特别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课题需要比较充分地加以阐述。
秦燕春
本书围绕着清末民初这个特殊时段(大致囊括1898-1918二十年),就"晚明想象"这一特殊话题展开讨论,意图重现上一个世纪之交出现并流行于全国上下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无报不谈明末事",从能够提供当时情境、氛围的材料入手,力图回到现场,体察这种叙述和想象之所以发生并呈现彼种情态的现实缘由和历史渊源,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张研,牛贯杰
本书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一种,讲述了清代从满族兴起到清朝灭亡的全部过程。本书主要分成三条线索展开:一是清朝政权的演变,涉及政治、经济制度,学术文化的发展状况;二是清代统治者的历史评价,涉及多尔衮、康熙、雍正、乾隆、慈禧、袁世凯;三是清朝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变化,涉及下层民众的反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陈恒
本书适合作为历史学专业课《西方史学史》的配套英文读物。作者长期讲授该课程,并根据国外相关出版物为参考,结合国内学生知识状况,选编了西方古代至现代的史学名著精华,加以适当的作者和内容介绍,有助于学生提高直接阅读专业原著的能力。 同丛书系列,已经出版影印版《西方文明简史》。
荣新江
本书是唐研究基金会的大型学术专刊,登载有关唐代文学、历史、考古、艺术方面的研究论文和书评。本期有两个主题,一是"從地域史看唐帝國--邊緣與核心"研究專欄,由唐史学者陆扬主持,收入有关研究论文10篇;一是《葛啜墓誌》研究專欄,收入对葛啜墓誌進行釋讀和研究的论文7篇,以及其他关于当代墓志、历史研究的论文及书评,极富学术价值。
张玉萍
戴季陶(1891-1949)清末留学日本,归国后作为孙中山的心腹、机要秘书兼日语翻译,始终活跃于近代中日关系第一线,后成为中国国民党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并且,他还以其一部《日本论》闻名于世。本书充分发掘海内外第一手档案资料,考察戴季陶活动,以戴季陶的经历、思想及日本观的变迁为纵轴,以各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对日舆论及孙中山的日本观为横轴,从整体上立体地捕捉戴季陶对日本的认识。书稿基础为2002年完成的东京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2月刊行日文版《戴季陶と近代日本》(法政大学出版社),得到学界好评,并荣获第三届山口一朗纪念奖。今由作者本人译为中文,日方出版社免费授予中文出版权。
张继良
该著作主要探讨中国传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与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的关系,分析立宪主义在中国传播、演化及其遭受挫折和扭曲的原因,研究立宪主义价值理念与中国社会现实的脱节、冲突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的复杂影响。该著作的特点在于把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置于近代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文化形态视域中,分析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的动力、过程、内容、制约因素及其效果,客观总结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的成败得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全书分为8章,共6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