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明
本书是根据当下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点设计的通识类选修课教材,选择当下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学热点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的文化和文学环境和状况。全书分上下两编,主要内容包括对当下文化环境的总体描述,对新概念作文、《百家讲坛》、“金王之争”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文学文化现象的分析。
陈超
本书的论述中心是先锋诗歌的"个人化历史想象力"如何生成以及进一步自觉深化的可能性。个人化"历史想象力",是指诗人从个体主体性出发,以独立的精神姿态和个人话语修辞方式,去处理生存、历史、文化、语言和个体生命中的问题,使诗歌得以在文学话语与历史话语,个人化的形式探险与宏阔的人文关怀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富于异质包容力的、彼此激活的能动关系。著者以"个人化历史想象力"作为一种写作向度和阐释策略,对先锋诗的现状、历史发展脉络、某些诗人的创造特性,做了深入的探寻和理解,为当代诗的写作和读者的知觉,提供出某种理论力量。
周瓒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些年所写的有关当代新诗的文字,内容涵括如下几个方面:对女性诗歌的持续关注,诗歌文本细读和诗人论,对诗歌新现象的观察等。论题的选择大多源于作者的阅读偏好,而非生硬的学术构想,所以虽无体系,但见敏锐与洞察。
 作者既是诗人,也从事文学研究及批评,她对诗歌界的现象观察,对"当下文学史"的觉知,构成特定的写作方式。
张曙光
本书所收的数十篇文章,显示了作者多年来在诗歌领域的沉思与努力。这里既有对现代汉语诗歌本身境遇的反思,如《诗歌作为一种生存状态》、《诗的虚构、本质与策略》等,也有对自我写作的反省,如《我的诗歌选择》,另外,不可避免的就是,对世界诗歌的关注也构成作者写作的一个重要向度,如《但丁的奇异旅行》、《米沃什诗中的时间与拯救》等。
翟永明
本书是作者自写诗以来的第一本诗歌评论集,表达作者对诗歌、诗人、诗歌史的看法和思考。一方面,这些文章的结集,呈现了这些年里,作者在写作中不断衍生和延伸的主题及语言表述形式,另一方面,也是作者"以最接近内心的方式去除杂念和保持真实"。全书分四个部分:对诗歌及写作的思考,对同代诗人们的观察和描述,诗人之间的对话,诗书杂记。
张德明
英国从一个西欧岛国成长为“日不落帝国”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精神及地理经历双重探险的过程。精神探险指的是基督教意义上的朝圣和赎罪之旅,地理探险则以英国的航海开拓、海外殖民事业为代表。本书的内容既包括大量的文本分析,也涉及航海日志、旅行日志、民族志、游记等大量材料,通过这些材料,作者分析了英国国民的空间想象、主体意识与帝国崛起三大问题,系统考察了近现代英国旅行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与西方现代性展开的复杂关系。
曾军,邓金明
《新世纪文艺心理学》是上海市精品课程"文艺心理学"配套教材,由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八所高校联合编写。本教材在继承传承文艺心理学侧重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分析,并以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资源和西方当代文艺心理学资源为主体的基础上,力图将文艺心理问题辐射到更为广泛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的维度,使之更密切地与当代文艺创作(生产)和接受(消费)发生关联,从而使之获得更为有效的阐释力。本教材分为"艺术感的生成"、"美感经验的产生"、"创作的心理过程"、"作品的精神分析"、"文艺接受心理"、"后现代精神分析"、"政治的审美救赎"、"文艺的性别世界"、"文艺的大众心理"和"文艺的心理价值"十个部分。
耿力平
一、本项研究梳理了1771年至1817年之间英国情感小说的脉络,总结了其变迁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社会、政治和哲理因素所起的作用。二、 从历史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法国大革命前后这个特殊时期内,英国的保守与改革两派小说家如何通过小说这个艺术形式来反映各自的政治诉求,以及这类小说的创作特征和表现手法。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分析了简·奥斯汀的情感小说如何超越政治的局限性(不论是保守还是改革),从认知论的角度描写人物和他们所处的社会,从而表现出可贵的兼容性和创新性,使英国情感小说的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将其提升到历史的新高度(分析的同时也揭示了奥氏文学风格形成的历史和家庭原因)。
黄轶
本书站在生态主义思潮作为人类"新文化"推动力的角度提出"生态启蒙"概念,在为生态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以"批判性"思维切入当代小说生态书写的创作和研究,理清偏误,对新世纪文学具有介入意义;从狭隘的"自然"关注进入深层次的价值考量和批判,融入了各种学术理论和多维度融汇的思路,是对生态批判的系统性研究,拓展了生态批评的研究边界、内容和方法;注重将理论探索和社会文本的研究、实证性研究相结合,体现出阐释"中国问题"的意图,对当下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黄卓越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的最终成果,总精选从先秦到近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论著作,在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各篇文本进行深入而详细的考释,共分十卷。每卷前概述本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论发展脉落,每篇释文分版本校勘、文义疏证、理论评述、附录文献四部分。本册为明代上卷。
刘湘兰
本书运用叙事学理论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以中古叙事文学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史传、杂传与小说三种文体的源流演变过程及在此过程中三者复杂的交互关系。在具体研究中,从魏晋六朝时期史官制度角度考量其对杂传创作兴衰的影响,并从修辞性叙事的角度解读汉代小说的丰富义涵,如"汉武故事"系列所蕴含的独特的宗教意义;同时,对史书《五行志》、唐修《晋书》与中古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叙事角度揭櫫历史书写与小说创作之异同。本书还对释道类杂传进行了系统研究,阐释了《高僧传》与《神仙传》等释道类杂传在叙事手法、叙事观念上所特有的宗教色彩,而这些具有宗教性的叙事艺术又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小说及史传的创作。
韩经太 等
京味文学,作家老舍是人们公认的“京味文学”代表作家,也是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本书以老舍的文学语言观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京味文学的形成、独特风格、内容、价值和未来发展……资料翔实、论证到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孙爱玲
本书是1997年版《红楼梦对话研究》的修订版,针对对话的作用和现象,深入地用横切面剖析,同时运用语境学、语用学、意图论、对话作用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红楼梦》对话的种种现象。本书在1997年版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当时没能收录进去的国内专家学者的观点,理论、结构更为完整。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学研
本书由季先生亲近的同事和学生们撰写,真实描绘了季先生不为人知的丰采;既是对季先生生平事迹与学术成就的最好回顾,也是了解中国当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重要素材。
季红真
季红真的散文大气磅礴,文化、历史、个人经验和感受混杂在一起,构成一种独特的文本。本书是作为学者的季红真的另一种类型的散文随笔。作者从自己80年代在北大读研究生写起,以自然形态的24个节气对应了人生的24个境界:逛书店、图书馆、看电影等等,把自己在北大的生活写的妙趣横生。
刘俐俐
文学理论的构成来自关于文学"是什么"和文学"如何"两个方面。本书既讨论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即文学作品是怎样存在的、文学性在作品存在中是怎样产生的等问题,也考察了需要借助什么方法来研究文学的问题,同时又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在文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结合的基础上对文学性问题的探讨有进一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