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本书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部分的汇编,按照10个专题分为10堂课。这10堂课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体的构成、诗词格律等知识,是青年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一本权威读物。
白·特木尔巴根
本书从实证的角度对《蒙古秘史》进行了文献上的考据。 1.《秘史》的成书过程。梳理前人关于《秘史》写作时间之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参核《元史》《史集》以及元人文集,比勘对元太祖、元太宗事迹的不同记述,归纳《秘史》在史实叙述上存在的问题,藉以考求《秘史》的成书过程。 2.《秘史》的文献著录。综挹自洪武刻本问世以来历代官私书目、艺文志就《秘史》的著录文字,钩沉明清学者引录《秘史》,用之于探究史实之事例,论述其庋藏状况和影响。 3.《秘史》的版本。作为物化形式的《秘史》,其版刻之多,流传之广,久已创下蒙古文献中的最高记录。该专著分别阐述了洪武刻本和《永乐大典》抄本的产生、流传,并重点总结了多年以来访求、搜集诸版本的收获,简要评述现今庋藏于国内外的诸版本之优劣,为学术界整理出一部精校本提供版本依据。 4.《秘史》名物考证。《秘史》作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提到的名物众多。在此主要撷取"礼答""罟罟"以及官名等,重点加以考证,阐发这些名物出现在《秘史》中的历史渊源。
肖巍
在当代西方社会,女性主义同后现代主义一样已经成为一种最活跃的社会思潮,它来源于妇女解放运动,并在20世纪后半叶成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在人类思想文化领域引发一场革命。 而女性主义学术的坚实基础来自哲学。如今,女性主义哲学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然而,目前在国内哲学领域,对于女性主义哲学的研究却刚刚起步,系统的、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因而,本书的研究力图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及空白状态。 本书旨在以女性主义视角围绕着性别与哲学进行探索,不仅试图在各种复杂的理论纷争中梳理和澄清诸如性别与社会性别、女性、女性主义、性别差异、妇女哲学、女性主义哲学等基本概念,也对女性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学科定位以及方法论进行分析。
(法)朱利安(Fransois Julli...
本书以《易经》开篇的 "元亨利贞"入手,仔细深入地分析解读这四个字,旨在从"元亨利贞"勘察中国思想如何思考"开始",即天地宇宙之始。作者同时以此与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两大源头和支柱希腊哲思和希伯來-基督教相对照,探察它们如何思考"开始"。 希腊人在其《赫西理德》里以神话的角度解释人类之始。希伯來-基督教在其《圣经》(旧约的<创世记>)当中提出创造宇宙的独一神。这两种思想体系都以"存有"之本体论为基础,以求真,求善,求美作为目的。希腊以哲学作为真善美的指导,希伯來-基督教则以其创造宇宙之神作为真善美的绝对典范。然而,中国的"元亨利贞",既不必像希腊人的神话那般地说故事,也不必像希伯來-基督教的造物主那般地以先验地位创造世界;"元亨利贞",启动-发达-得利-守正,因此是一个过程,就是阴阳两极的运作过程。本书的小标题"理性的多种可能",突出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多种可能。用中国思想从外在来看欧洲的哲思,叫人明白世界上不是只有希腊和希伯來-基督教两种思考模式。
肖东发,李云,沈弘
本书讲述了从1898年戊戌变法仁人志士创建京师大学堂到1949年的老北大的历史,用大量翔实的史料向读者讲述了北大是如何在那些风雨如晦的动荡年代坚持办学,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本书以时间为轴线截取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以及既有标志性又有趣味性的人与事,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资料文献。书中或摘引名师语录,或设有小序及专论,精心编排,以议叙相间、图文交织的形式展现北大的精神,勾勒出北大人自强不息的傲然风骨。
蔡力坚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对准确性的追求与创造性的发挥的巧妙结合,而要达到最佳结合效果,译者必须时刻注意分析语境,洞察词语的互动关系,了解原文取得连贯的方式,确保连贯性能再现于译文,另外,对于英汉翻译来说,在翻译过程的特定阶段还少不了中文思维。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探讨英汉翻译问题,在准确性、创造性、语境、连贯性、中文思维五个方面用大量实例加以说明,并配以短文翻译练习和评析,选材力求多样,目的是帮助翻译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翻译工作者以及具有一定翻译水平的其他人提高实际翻译能力。
陈军
文类是文学理论的古老范畴之一,也是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作为文学理论范畴,文类涵括以结构、内容、风格、功能等标准划分的一切文学作品类型。颇出人意外的一个事实是,两千多年来,中外古今对于文类的认识却始终存有模糊、分歧甚至淆乱之处,尚无比较集中统一的意见和说法。本书追根溯源,分析了西方和中国古代对于"文类"的认识历程,提出了"文类是审美策略"的观点。进而探讨了文类的等级、文类的界限、文类与文学经典,以及缺类现象论(如所谓的"中国没有悲剧")。
李彬,王君超 主编
媒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在媒介传达的信息海洋里,媒介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相关联的? 全书以二十五篇演讲的录音为蓝本,围绕大众媒介这一核心话题展开讨论,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本领内具前沿性的观点,体现了国内有关媒介话题的活跃思维和热烈讨论。
郭英德
该书在理论层面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对文体基本结构各个层次的构成、特征和功能等方面的精到论析,从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和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三个方面,清晰地勾勒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的基本面貌。并且,通过对《后汉书》列传著录文体及《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的详细考论,探讨了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原则和规律,以及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的文化背景。
范曾
本书是范曾近年来论文的精选,共收入10篇左右,每篇论文容量都在1万5千字以上,内容设计文学、绘画、历史、哲学等数个方面,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都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感受和看法,是范曾近年来重要的思想成果的精粹。思想博远,文风浩荡。该书除文字之外,另配范曾绘画插图20幅左右,图文和谐并茂。
李衍华
语法、修辞、逻辑都是有益于写作的基本知识,这三者的结合是重多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都想实现的愿望。基于此,本书做了些尝试,把逻辑、语法和修辞结合起来研究。这样,从逻辑方面说,既可以把逻辑应用于语言来研究,也可以从语言概括出逻辑来研究;既可以用传统逻辑方法,也可以用现代逻辑方法来研究;还可以从不同学科中结合语言表达的实际,寻找结合点,进行规律性的探索。
王思斌
本书是概论性的社会学教科书,是《社会学教程》的精华版,适合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使用。该教材从人与社会、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与社会变迁等角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