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憬著,顾颉刚整理,陈泳超编订
本书分"天地开辟"、"神祇"、"英雄传说"三个部分,作者在尽可能搜罗齐备中国神话断片资料的基础上,以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为标杆,力图构拟出一个全景式的中国古代神话体系。
王晓朝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推行学分制改革,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通选课)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定比例的外专业课程。包括供全校选修的通识课(通选课)。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学校虽然在努力建设通识课,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缺少统一的规划,到底应当有哪些基本的通识课,可能通盘考虑不够;课程不正规,往往因人设课;课量不足,学生缺少选择的空间;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少有真正适合通识课教学的教材,有时只好用专业课教材替代,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这方面情况稍好,其他普通的大学,特别是理、工、医、农类学校因为相对缺少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加上很少有可供选择的教材,开设通识课的困难就更大。这些年来,各地也陆续出版过一些面向素质教育的丛书或教材,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到底应当如何建设好通识课,使之能真正纳入正常的教学系统,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许多学校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从2000年开始,由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起,联合了本校和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师,经过广泛的调查,井征求许多院校通识课主讲教师的意见,提出要策划一套大型的多学科的青年普及读物,同时又是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这项建议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2的支持,并由他牵头,组成了一个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相当影响力的编审委员会,实际上也就是有效地联合了许多重点大学,协力同心来做成这套大型的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历来以出版高质量的大学教科书闻名,由北大出版社承担这样一套多学科的大型书系的出版任务,也顺理成章。
朱东华
本书首先探讨宗教现象学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概念,同时阐明了舍勒、奥托、列欧、伊利亚德等人在宗教现象学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本书的第二部分探讨狄奥多若、奥古斯丁、波爱修、阿奎那等古典宗教思想家以及施特劳斯、桑德尔等当代政治哲学家在宗教伦理方面的理论贡献。
张文木
基督教与佛教曾经并行兴起,分别对古代欧亚大陆政治产生重大影响。本书梳理了欧洲、亚洲两大地区政教关系发展的不同脉络,用大量详实、可信的历史资料,分析对比欧洲基督教的政教二元对立体制与中国政治体系对佛教传播的改造与融合。 公元后,地区竞争力优势开始从欧洲向中国倾斜,其主要原因就是欧洲没有彻底解决宗教与政治“两个中心为‘患’”的问题;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将佛教的发展置于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得以延续、共同繁荣。本书不仅深入钻研历史发展规律,更以史为鉴,联系当下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尖锐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为新的“中心”对政治稳定造成的冲击,对当下国际形势与资本扩张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与此同时,本书也肯定了宗教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力图探究宗教与政治和谐关系的发展规律。
张志刚
“未名·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由著名院校著名学者倾心撰写,旨在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每种书均包括该学科的产生背景、研究对象、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就、学科价值及学科发展到今天的一些前沿问题。
 此版在版式、文字上做出适当修订,插入80-100幅图片。
朱志瑜等
内 容 简 介 佛经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传统的发端,是中国翻译硏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由于原始材料大都散布在石印版本的古籍中,不易找到,且为古汉语,一般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现代翻译硏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一般读者能夠容易读懂的现代版本。本书由理论篇和评论篇组成。 本书是一本佛经翻译的理论合集,收集了从东汉到北宋900年间,历代僧人学者讨论佛经翻译的论述。 读者对象:翻译学者和大学翻译系的师生。
殷伟、程建强
古人把住宅当作抵御猛兽入侵的第一屏障,对于抽象的妖邪之物更是避之难恐不及。正是这种对家户的保卫意识,产生了门神崇拜,期望神灵看家护院,驱逐邪魅。门神是中国民间流行最广的神祗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门神形象也渐渐由抽象的符号往多元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历史功臣名将、历史小说人物等一幅幅门神群英图。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辞旧迎新之时,中华大地的千家万户仍在张贴门神画,以求祈福祛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