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光
该书论述了世纪之交的广阔文化语境和当下现实背景之下深入论述了中国风云变幻的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化现象。论著对于时代文化转型的背景、趋势与表征,对于第四、第五、第六代(新生代)、“后五代”导演的成败得失,新纪录运动,DV运动、"艺术电影"、喜剧电影、电影大片等重要的影视现象,对中国电影发展的"现代性"问题、"全球化"语境以及策略与应对等学术前沿和热点话题均作了较为充分深入的论述。
杨辛、谢孟
本书包含对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戏剧、摄影、电影、电视十二个艺术门类的欣赏,从各门类艺术语言的读解,到经典作品赏析,再到欣赏方法提示,均包含着诸多名家作者的研究成果与鉴赏经验;而本书便于自学的体例、图文并茂的编排与深入浅出的叙述方法,既适用于用作普通高校艺术门类和素质教育的教材,同时也能较好满足社会市场对提高文化艺术素养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王洪义
本书系统阐释了视觉艺术批评的基本原理,详尽讲授了艺术批评的写作方法。全书通过对大量视觉艺术批评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详解视觉艺术批评中描述、阐释和评价三个核心步骤,论述艺术批评的常用方法和写作技巧,有针对性地总结了中外艺术批评的传统思想资源。本书以较多篇幅讲解具体写作要项,有助于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艺术批评写作的实践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美术学、艺术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艺术爱好者的自学用书。
张浩达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内容是按艺术和宗教两条线索分别讲授的,这两条线只交叉而不相互缠绕。注重从时代的角度看艺术、看宗教观念上的变迁,并寻找它们的契合点。站在宗教的角度看艺术和站在艺术的角度看宗教是不一样的,教材注重后者。迄今为止,在这个领域国内没有适用于学生的教材。
蒲震元
中国传统艺术批评作为一种渊源久远、举世瞩目的东方文化现象和艺术批评形态,究竟有无深度模式和潜体系存在?如果有,这种深度模式和潜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有哪些优点和局限?本书分三编,上编从合天人通道艺的文艺本体观、重体验倡悟觉的思维倾向论、"人化"批评与"泛宇宙生命化"批评入手讨论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深度模式与潜体系的存在及其特征;中编细致分析其中的重要美学范畴“自然”“和”“圆照”“意境”“品”;下编进一步引申思考方法论问题,包括从范畴研究到体系研究、现代诠释与微观考辨、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转化、交叉与融通等。
李少文
本书精选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讲堂精彩演讲,内容涉及宗教、历史、哲学、科学等人类思想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不少专题是学术界所关注的前沿问题,值得一读。
聂振斌 等
本书从“艺术哲学与国民素养”的现实问题出发,基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文化研究、现代设计与人文教育等不同学术立场,批判性或建设性地反思了艺术的存在形态与发展流变,分析了艺术与文化、道德、宗教、政治、科学、设计的相互关系,并从中外艺术教育历史以及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论述了艺术教育与人文价值的深层关系,重点梳理了中国古今艺术教育与现代美国艺术教育的主要理论学说和相关实践原理,其最终目的在于借助艺术价值来提高中国国民的人文素质及其审美福利。
(法)福西永
本书发展了美术史上希尔德布兰特、沃尔夫林和李格尔形式理论中关于形式的重要论断,认为艺术作品由于形式才得以存在。书中通过艺术家的工具、材料和制作手法等因素来研究艺术形式并解释风格的演化,使其形式理论获得了坚实的艺术实践的现实基础。流畅优雅的文体既表现出详尽的专业知识,也充分体现出作者所具有的思想家的智慧和语言技巧。此书无需联系版权。
李镇
中西绘画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二者体异而性通。本书综合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石涛与塞尚两个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却同样分别是中西艺术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及其艺术的差异性与相通性的比较,观察中西绘画的流变与永恒及其关系,审视生命的绘画与绘画的生命之间的交互关系,尝试在“艺术何为?”“绘画何为?”这两个命题的多元答案中作出个人化的选择。本书适用于艺术、美术、绘画领域的学生及研究者和美术爱好者。
易镜荣
本书面对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和全社会推动文化大发展的需要,本书面对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和全社会推动文化大发展的需要,在第1版印行、使用了8年之后的基础上,又修订和充实了“美术的概念和范畴”、“美术作品的分类”、“中国现代美术名家名作”、“中国古代美术名家名作”、“世界美术名家名作”的内容,并以“怎样欣赏美术作品”和“美术作品欣赏实践”为重点,以通俗的语 言进行了讲述和介绍,从而揭示美术规律、介绍美术知识、剖析美术作品和指导美术欣赏。本书吸收当代“大美术”的观点,打破过分强调美术欣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切合学生兴趣、紧贴现代生活,理论提纲挈领,阐述简明精炼。本书可作为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规范教材,还可作为各地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站、老年大学和社会各界人士必备的审美素质教育图书。全书还配有300多幅彩色图片,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资料性,为教师的讲课选题和读者课外自学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宋奕勤、陈时、蒋樱、邱裕
本书主要以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为阐述对象,系统、概括地介绍了艺术设计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以及设计实践等内容。全书共分8章,包括“设计导论”、“设计形态”、“设计与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等侧重设计理论的章节,也包括“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的历程”等与设计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的诸多内容。本书优选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与最新的案例分析,理论与实践并重,且覆盖的专业领域比较全面。突出的实用性、强烈的时代感、鲜明的设计观和方法论是本书的三大特色。 作为学习艺术设计的入门教材,本书横跨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和建筑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适合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本科和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同时本书还适合社会上广大设计爱好者的学习,作为设计师的参考书也具有相当的价值。
(美)奥托·G.奥克威尔克等
本书讲述艺术的不同观念和角度,是从形式的角度切入的,从形式讲解内容,而且这一切入角度贯穿了全书,切入点非常恰当、精到。对从事美学和艺术理论教学的人,具有指导意义。
吕澎
本书集合了作者1990年以来从事艺术展览策划、艺术史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总结与心得,既有对中国数十年来当代艺术发展的综合描述,也有对于艺术史研究方法本身的探讨。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化的积极参与者,作者对中国艺术市场从无到有、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更是有着切身的体验与感悟,相关文章极具文献价值。除了关注艺术市场的现实状况之外,本书也对未来的艺术市场作了设想与期望。整个文集立意高远,论事精辟,析理透彻,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态势和未来方向,提出了一系列颇有建树的理论观点和实践论证。
冯峰
我们生存的地球,据说是正反物质碰撞湮灭后留下的剩余物质,而在这一小块剩余物质上就发生了生命这回事儿。这本书,不过是一个生命成长中留下来的一粒残渣。透过它,我们能看到出生于新中国60年代一辈人中的一位,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变化和遭遇,以及,他以艺术的方式做出的反应。
 无论艺术还是设计,都是我们探讨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复杂世界的最好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