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律评论》编辑委员会
《北大法律评论》坚持学术自主、自尊和自律的原则,秉承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北大传统人文精神。本辑的专题是与《康奈尔国际法期刊》共同举办的关于“中美商事法律关系”的研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和跨国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迅速发展,给中美两国的商事法律都带来的巨大的挑战。本期主题的作者既包括中国的本土学者,如北京大学郭雳教授,有任职于海外的中国学者,如伦敦国王学院张湖月博士;也有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法的海外学者,如纽约大学Jerome A. Cohen教授,宾及法尼亚大学Franklin Allen教授、密西根大学Nicholas C. Howson教授,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呈现多重的视角。文章包括《与中国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过去与现在》《中国金融体系和法律》《上市公司私有化交易的审查标准与利益平衡》《新兴市场中反向跨境上市的趋势及其对传统绑定假说的推进》等。
沈岿
本书是法政随谭论丛的一本。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沈岿的随笔集。包括"宪法,不仅仅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利、神圣与边界同在";"制度转型,容错但需要审慎的选择";"生活、法律和法律人的经验之源"四个部门。包括三十多篇短文。主要讨论了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并对国家制度建构中的一些问题加以探究。这些过程中都秉承的是人文关怀,体现了一个学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王利明
“但即使是这一点点思想的微光,若能够为后来人照亮脚前的路,那也是值得保留下来的。看窗外,繁花照眼,相信学术的春天,也必然会来到的。”
 在这本随笔集里面,收录的是王利明老师这么多年以来,在写作鸿篇专著之余的思路的亮光。作为学者对中国法治理念的思考,作为立法者对现有法律的诠释和看法,作为法律人对司法、执法的肯定和忧虑,以及作为一名教师,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和期望。
 整本书感觉人文关怀气氛浓厚,笔调虽然平淡但是天真的学者气息仍留,阅读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一个民法学家对法治,对教育的热爱和关怀,自然而厚重。
清华法律评论编委会
《清华法律评论》(下称《评论》)第三卷第一辑分三个栏目,收录了9篇论文和1篇演讲稿。第一个栏目是专题研讨,探讨的主题是“行政权力的内外部约束机制”,共收录了5篇文章,从行政复议、警察裁量权、治安管理处罚制度、行政法官制度四个不同的角度入手,揭示了对政府权力的控制机制。第二个栏目是论文,收录了三篇视角独特、内容新颖的论文和1篇经典译文。第三个栏目是明理讲坛,收录了美国著名法学家约翰·莫纳罕教授在明理楼的一次精彩演讲,主题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美国法院中的应用。本书适合法学学者、法律专业学生及一般读者阅读。
刘哲
本书是作者在一线办案的思考与总结,紧密结合当下的司法改革实践,与最前沿的司法理念接轨。本书也是《检察再出发》一书的续篇。作者坚持不忘初心,面向未来,代表了最新一代检察官的人文情怀与法治信念。能够引领关于“检察再出发”的新一轮思考。
张学森 著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于2017年12月底发布的《2017年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报告》认为,上海已经基本确立了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未来,上海仍需在国际化上着力,尤其要在建立人民币的全球角色、加强金融市场的国际辐射力以及发展更具国际支配力的金融机构方面有所作为。 金融开放、创新和发展,法治保障是基础性问题。我国虽然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特别是满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的金融法治环境,仍需不断优化和完善。近年来,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其形成和发展问题,从新古典经济学、金融地理学、全球城市理论等角度进行解释,专门从优化金融法治环境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的还比较少见。 本书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自贸区金融改革、新金融业态发展、金融科技发展、资产证券化创新、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监管及其国际化的法律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金融创新的法治环境优化过程、现状、政策、成绩和不足等,提出了优化金融创新发展的法治环境的思考和建议。
侯怀霞, 柴小雪, 主编
本书是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院长侯怀霞教授主编的一本关于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研究的论文集。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以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家为核心的法律职业人员所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和法律发展的必然,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正成为我国法治社会生活的内在要求,有着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哲
以公诉工作切入司法的底层逻辑和基本理念,立足实践提出大胆但赋予建设性的制度构建方案。颠覆习以为常的传统眼光,探讨公诉工作和司法工作的日常现象和瓶颈问题。以更加宏观和长远的眼光看待正在发生的公诉和检察工作变局,提出以公诉为中心的检察制度发展新方向。以公诉为原点探寻法治的机理和根源,对法治的未来提出新的展望。
楼邦彦著
本书庋集已故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楼邦彦先生散佚于民国时期的著作2部及文章79篇,分为比较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比较宪法与民国宪政、比较行政法与员吏制度,以《楼邦彦法政文集》之名刊行。全书既是一卷珍贵的法政学人关于宪政的思想笔记,也是一部法政学人追求法治的心史记录。 楼邦彦先生一生治学勤勉,其论著涉及法学与政治学诸多领域,在比较宪法、比较行政法和员吏制度等方面尤见功力,是我国比较行政法和员吏制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楼邦彦先生关心时事,其时评针砭时弊、辨析学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反映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广阔的比较视野和敏锐的观察力。本书适合法学、政治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学者、教师和研究生,对关心法学、政治学的其他人士,亦有参考价值。
张建伟
本书为张建伟教授随笔集,共六辑,并配有作者亲笔插画,妙语横生,引人深思。书中收录的文章包括《正义的图腾》《站起来的中国人》《拉着古人聊聊天》《巴掌大的一块青天》《活人的司法》《却疑春色在邻家》等。
林来梵
法学本身就是一门容易在自己的专业内部产生叛逆的学问。当今中国法学中就存在着一种特别的品流:它游移于纯正的“法学”与“人文”的思考之间,既倡言现代法治的精义,又寄托传统文人的情怀,堪称“文人法学”。 本书就裒辑了清华大学林来梵教授多年来所撰写的一系列颇具这种风味的文章,均为其学术随笔中的精选之作。其第一版问世之后,即受到关注与好评。现添补了作者近年来的数篇新文,内容上更为充实饱满。其中各篇文笔清奇,理趣并蓄,许多篇什在章法上抽丝剥茧、层层推进,最后往往话锋一转,一语切中要害。 这也是一册立意隽永、视
徐道隣
法学家徐道隣先生是20世纪中国法律史、学术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身世传奇,学贯中西,为一代法学大家。本书收集内容涵括徐氏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评论、书评等文字,展示一代学者的法制史与宪法修养。本书分为上 、下两卷,上卷为专论,收集了《中国法制史论略》和《唐律通论》。下卷收录徐道隣散落在海内外期刊上的宪法与法理论文、书评、评论等。本书适合法学研究者和法科学生阅读,同时对于关心法学的其他学科人士也有参考价值。
王新环
《芝加哥法治剪影:检察官西行漫记/写意法治》采用叙事的言说方式,通过四个月游学芝城期间的见闻思悟,以检察官独立审慎的视角和诗人般浪漫奔涌的情怀,结构性地展现了美国第三大城市在社会、文化、司法等方面的立体图景,自宏观的治国理政、宪法权威、司法制度,到微观的案例解析、参访游记、生活点滴,写意畅达,表述灵动随意。其中,著者通过近距离审察、实际地部分参与美国法治运行流程及对其进行个性化分析,窥悉美国动态的法治社会与文化生活,由此路径,探析其对建设法治中国的启示意义。
王明勇
本书以独特的法律人视角,介绍了作者亲身经历的多个疑难复杂但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丰富而详实的案例剖析,以及深入细致的辩证思考,在提供法律知识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吃他人堑,长自己智”的捷径。与作者一起用法治的眼光理性地看待身边人、周围事,逐渐养成法治思维,学会运用法治方式,从而做一个合格的法治公民,在维护他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刘品新
这大概就是《写意法治:经由法律的正义》一书的主题。刘品新博士在这八十篇杂文中,从多个角度阐释了这个主题。虽然文章涉及的问题很多,领域甚广,但是散而不乱,杂而有序,就是因为有了这个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主题。 刘品新是我的学生,从硕士到博士。他不是在我名下第一个毕业的硕士生,但是第一个明确报考到我名下的硕士生。他不是我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但是在我名下最先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他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便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因而也成为与我共事最多的学生,或者说,对我帮助最多的学生。
王新环
本书以检察官的视角感悟司法进步,并品评其中细节得失,以道义立场审视自身及司法的社会角色,通过个案以小见大探索法治本源性问题,跨越新旧大陆采撷域外法治菁华,掩卷沉思感受诗意的法律人生。